返回第 52 章(第2/4页)  黎原回忆录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校同学会各地区同学会,因跨省领导,很不方便,资金也无法落实,大家一致意见,归省统一领导,取消地区同学会,其编制人数不必一律,根据各省市同学人数多少而定。请你们一并批示。”徐帅的信进一步引起中央的重视。1988年3月,中央统战部下发成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黄埔军校同学会的通知。各省市纷纷成立黄埔军校同学会。

    首都北京,黄埔同学有700多人,从黄埔一期到二十四期都有,且知名度高的黄埔同学比较多。为了充分发挥黄埔同学的积极xìng,联络同学感情,发扬黄埔精神,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在中央统战部没有下发文件成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黄埔军校同学会之前,黄埔军校同学会总会与中央统战部、北京市委早有酝酿,建立北京黄埔军校同学会。中央统战部下发成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黄埔军校同学会通知后,北京市委即向中央报告。中央统战部和劳动人事部、财政部,于1988年5月10日批复同意,下发北京市委、市统战部落实。

    1988年6月16日,北京市黄埔军校同学会正式成立。成立大会在北京市中山公园中山堂召开。参加大会的有黄埔军校同学520余人。其中还有3位从台湾来京探亲的黄埔同学作为来宾参加大会。中央统战部代表、北京市副市长何鲁丽、北京市政协主席白介夫、副主席封明为、北京市委统战部部长李伯康及北京市有关部门负责人,黄埔军校同学会(总会)会长侯镜如、副会长郑洞国、程元,理事黄维、阎揆要、曹广化、廖运周等人到会祝贺。大会推举黄埔四期生李运昌为北京市黄埔军校同学会名誉会长,二期生覃异之为会长,高存信、赵子立、文强和我为副会长。会议还选举产生理事41名、顾问20名。李运昌、侯镜如、何鲁丽、白介夫等在大会上讲话,对北京市黄埔军校同学会的成立表示祝贺。1990年2月,北京市黄埔军校同学会召开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因为会长覃异之、副会长赵子立调到总会任副会长,大家推选高存信任会长,增选裘树凯为副会长,田申为秘书长,王立哉为副秘书长,主管机关工作。我在第一、第二、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上都被选为副会长。1996年2月高存信会长去世,我受命代理会长,1998年4月经会员代表投票,选为会长。2001年,我被选为黄埔军校同学会(总会)副会长并兼任北京市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

    2、广泛联络,做好海外黄埔同学的工作

    1988年北京市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时我任副会长,1996年任会长。十多年来,我在做好总会工作的同时,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好北京市黄埔军校同学会的工作上。

    黄埔军校同学会的宗旨是:“发扬黄埔精神,联络同学感情,促进祖国统一,致力振兴中华。”徐向前元帅明确指出:“在做好国内工作的基础上把工作要点放在海外与台湾。”聂荣臻元帅也指出:“同学会的重要工作是做台湾工作,做台湾黄埔同学工作。”

    我对做好黄埔军校同学会的工作有着强烈的使命感、紧迫感和责任感。我在不同会上多次讲这一观点。我自己更是身体力行。不论是受全会同学委托,出访美国,拜访旅美校友,或带团出访澳门,与港台澳同学联谊,还是自费去欧洲旅游,赴德国、美国、香港探亲,或是接待海外同学或同学的二代三代,都时时刻刻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出发,联络感情,增进友谊,宣传黄埔精神。1988年11月,我受“留美黄埔军校同学会”的邀请,受广大大陆校友的委托,作为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后第一位使者,赴美访问,以了解旅美校友的情况,联络感情,沟通思想,互通信息,更好地开展同学会的各项工作,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作贡献。此行,我共在美国住了两个月,往返于纽约、巴尔的摩、华盛顿、佛罗里达等地。

    我到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