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301回、素手煮茗添夜色,清风望月半轮秋(第1/3页)  灵山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301回、素手煮茗添夜色,清风望月半轮秋

    李白生于周武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条支都督府碎远,玉真公主一读之下连声称赞,并深表感谢。在唐代见面献诗是一种流行的礼节,如果是名篇佳作,会传为一时佳话。比现代社会见面送一张金卡还要有面子。

    然后李白委婉地说明了来意,自己是来求举荐的。玉真久闻李白的才名,见面献诗果然名不虚传,也就点头答应了。

    玉真当即回赠了一首诗,亦题名《独坐敬亭山》——

    合沓牵数峰,奔来镇平楚。

    中间最高顶,仿佛接天语。

    敬亭山的绝对高度并不高,按现代的测量不到四百米。这首诗虽题名为独坐敬亭山。实际上描写地却是青漪三山景象。暗示自己并非在敬亭山中独坐,而是在青漪三山中陪伴仙缘。另一方面。“仿佛接天语”一句也是在告诉李白,自己会找机会向长安城中的天子举荐他这位人才。古人往来诗文中的含义,当代人若不知背景有时很难看得懂。

    (注:书中所叙乃小说家言,玉真所题的这首诗,后世有人疑为李白所作,但未收入《李太白全集》。)

    李白从玉真观出来,心情很好,未让僮仆跟随,独自一人沿十里桃花道向敬亭山而去,他要去登山而歌。当他沿山径登上敬亭之巅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半轮明月当空,李白一袭青衫驻足远望,敬亭山月半轮秋,且就青江赊月色。

    李白正欲吟咏,忽听身后有一女子地声音道:“太白先生登临敬亭,山中上仙与您有旧,特命我煮茶待客,夜色渐深,饮茶后请先生下山。”

    李白上山惊动了神木林中的青帝,青帝好像认识这个人,没有直接赶他走,而是命绿雪煮茶待客,然后再送此人下山。李白一转身,只见山顶不知何时坐着一名绿衣女子,眉目如画体态窈窕,顾盼婉转间风情仿佛与山川月色一体。

    女子身前放着一张长案,案上有一个红泥小火炉,火炉上以赤铜壶煮水,旁边以粉青釉杯冲茶。

    夜晚山中突然出现了这么一名孤身女子,李白也吃了一惊,然而看清女子的相貌之后,他一时有些出神了。绿雪之美,不带一丝媚俗的烟火气,仿佛就是一抹清灵神韵,看见她,如山风轻飏拂面而来,那种怡然出神之感似无处不在。

    这女子绝对不是什么妖魔鬼怪,听她方才说的话,借口山中上仙之命前来奉茶。李白也是一位身怀绝技的狂士,惊讶之后随即哈哈一笑,径自走到长案前坐下道:“我一生好入名山游,不想在敬亭山上却得遇妙人,请问姑娘名号?”

    女子答道:“我叫绿雪,驻足敬亭,为山中修行的上仙侍者,来送先生下山的。下山之前以清茶一杯待客。”说话间壶中水已开,女子冲好一杯茶,纤纤素手奉上。

    李白接过茶,看着月下美人,越看越觉神韵非凡,不觉有些痴了,也忘了茶杯烫手,端杯问道:“姑娘方才称我太白先生。以前认识在下吗?”

    绿雪:“听闻过先生之名。”

    这句话让李白误会了,绿雪是听青帝刚才说山中来人是太白先生,而李白以为是自己地才名远扬,连这位仙女般的姑娘都知道了,特意闻讯于深夜献茶,多么浪漫的佳话呀,自古名士谁不好这个?

    李白举杯品茶,只觉唇齿之间留香弥久。看着眼前美人,这清茶仿佛也化作了美酒,饮下此杯之后,竟有几分醉意了。他喝完茶没有起身告辞,而是放下杯子忘形吟咏道——

    我随秋风来。瑶草恐衰歇。中途寡名山,安得弄云月。……敬亭惬素尚,弭棹流清辉,冰谷明且秀。陵峦抱江城。……相思如明月,可望不可攀,何当移白足,早晚凌苍山。……

    然而这一首长诗还没有诵完,就听不远处有一人冷冷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