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最小的杂志,最老的主编·(第1/2页)  鸳鸯蝴蝶梦:民国名媛往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小÷说c网 】,♂小÷说c网 】,

    电视剧仕兵突击》许三多说:“有意义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许多许多有意义的事儿。”按这个标准来评判,张允和在做家庭主妇的这几十年间,确实有意义,也确实是在好好活。

    虽然人到中年,可她那种见义勇为c敢想敢做的脾气还是一点都没改变。解放后,由于元和等几位姐弟旅居国外,与他们联系有“里通外国”之嫌。张允和便告知家人:在国内她是最年长的,和国外的联系由她一人负责,有什么事由她承担。从“反右”到“文革”,有不少老朋友被打成“右派”c“反革命”,没人敢与他们接近,她就敢把人请到自己家里吃饭!这样的魄力,在那样的年代,就是大老爷们儿也不一定能够展现得出来!

    张允和在步人中老年后所做的有意义的事儿,主要有两大件。

    其一,是对昆曲的研究。

    说起昆曲,这应该算是张允和的专长了,要知道小的时候,张冀牖重点培养她大姐元和的就是昆曲。张元和因昆曲与丈夫结缘,又因为丈夫而将自己的一生与昆曲紧密相连,而张允和则因为坎坷的人生经历,将昆曲丢了很长时间。重拾起昆曲,还是经受了“三反五反”浩劫之后的事。下岗初期,张允和返回上海,先往苏州弟弟处小住,排解忧伤,不久心情美好如初。回上海后,便开始研究昆曲,她聘请姚传芗c金彩凤来家教授身段,整理“断桥”c“琴桃”c“思凡”c“春香闹学”c“游园”c“佳期”等诸出的身段谱。她视昆曲如生命,在昆曲中重新获得了新生。在1956年,她参加了俞平伯先生的昆曲研习所,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先是任联络组长,到了1979年,又荣升为社长。在任社长期间,她广泛联系海内外昆曲大家,并从1992年到1999年的8年间,共做了82个曲谜。这些曲谜,深受社友欢迎,不仅充分显示了她那深厚的文史底子和戏曲知识,也展现了她的才思敏捷。

    而张允和对昆曲的研究,主要还得力于她那数十本《昆曲日记》。出于对昆曲的热爱,张允和很早就开始以细腻c生动的文笔,记载自1956年到1985年(中间因“文革”中断了15年)京华昆曲界的点点滴滴,由于这些日记大部分以昆曲为内容,故名馄曲日洒。这些日记,为张允和以后对昆曲的研究提供了翔实的历史参考资料,后来,她又续写《昆曲日记》,研究昆曲的唱腔c音韵c吐字c行腔,著有几十万字,历时几十年,为我国昆曲的研究和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其二,是续办停刊了58年的家庭杂志《水》。前面提到过,1937年,因战乱的影响,全家人离散各地,《水》也就被迫停刊了。而时隔几十年,这本杂志怎么又起死回生,办起来了呢?这事儿的发起者不是别人,正是张允和。

    其实追本溯源,复刊的直接起因是一台打字机。在周有光83岁的时候,日本一家公司送给他一部中英文电脑打字机。后来,儿子又给他买了一部新的,功能更强一些,那部旧的就被闲置起来了。1995年2月21日,张允和说那天“是一个好日子”,因为她突然想试试那部打字机好不好玩,想用它写写信。尽管时年86岁的张允和是平生第一次接触电脑打字机,不会任何输入方法,但是眼前有一位现成的老师—一周有光。每当出现问题,听到她慢悠悠的一声喊,90岁的周先生就会从自己的小书房里颠颠地跑过去,耐心地帮她处理。不久以后,她居然可以慢慢地打出连贯的文字了,尤其是在掌握了使用词组输入的方法以后,速度明显加快了。

    她最先使用的是“亲爱的”这个词。1995年10月28日,她给所有的姐弟们发出了一封约稿信:“亲爱的!70年前,我们姐妹兄弟办了一个叫《水》的小刊物,今天我建议继续办下去”《水》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