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64.两个女人的战争3(第1/3页)  综影视之夏日午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赵欣梅每天专注在自己的事情上,采药制药看病,与所有人都保持点头之交。

    她与这个时代弘扬的奉献精神格格不入,只为自己而活,因此保持距离方为上策。

    可令人意外的是,她的礼貌疏离在白衣天使光环的笼罩下,硬是被众人扭转成了面冷心热。

    ……真是个美好的误会。

    请继续,不要停!

    中秋节将至,农场放探亲假,赵欣梅和赵子博坐上了回城的卡车。

    卡车转汽车然后转火车,历经千辛万苦一路颠簸,风尘仆仆的兄妹俩终于从山环水绕的江南回到沃野千里的黑土地——辽宁海城。

    归心似箭的赵子博率先跳下火车,飕飕冷气扑面而来,激得他打了个寒颤。

    苏北暑气还未散尽,东北已是深秋时节。火车站外狂风大作乌云蔽日,眼看暴雨将至,赵子博背着行李招呼赵欣梅快步向家走去。

    七十年代的海城质朴荒凉,入眼尽是低矮的小平房,家家户户围墙上都写着红色的标语“为人民服务”“关心群众生活”“反对自由主义”。骑着自行车的男男女女从两人身旁呼啸而过,天色渐暗,父母在家中翘首以盼。

    等赵子博和赵欣梅到家的时候,夜幕已经低垂。赵父赵母也不知道在大门口站了多久,才终于等到一双儿女,迫不及待地围上来嘘寒问暖。

    简单叙了会儿旧,赵子博和赵欣梅就回房歇息了。这年月出个门实在折腾得要命。

    隔天一大早,赵欣梅把兄妹俩攒的一共三百元钱给了赵父。

    插场知青跟插队知青相比,最大的好处就是有工资。每人每月二十八元,食宿免费。

    他们两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日常开销很少,省下来的钱正好让赵父赵母日子过得宽裕些。

    赵父看着钱眼眶发热:“是我这个做父亲的没用,连累了你们。”

    “爸,你说这些干什么,我和哥哥都长大了能孝敬你们二老了。以后你和妈也别太节俭,注意保重身体。对了,妈,苏北那边药材多而且品质好,我和哥去山上给你挖了许多回来,你每天喝上一副,很快就能痊愈了。”赵欣梅把带回来的几个大包打开给赵母看。

    别人回家都是带核桃大枣等土特产,就赵欣梅独树一帜带了满满几大包药材。

    “哎哎,好。你和你哥哥不用担忧我们两个老的,好好照顾自己。”赵母欣慰地拍拍自家姑娘的手。

    老大是男孩且老实本分,她没什么可愁的,可是老二这个要强的闺女却着实让她操碎了心。这回一见,看到闺女眼清目明的模样,才终于松了口气,孩子真的长大了。

    “妈,我们食堂的伙食,比家里好多了。”赵子博耿直地说。

    这话可不是安慰赵父赵母的。农场的饭菜虽然味道不敢恭维,可是好歹有荤有素。赵家日子艰难,一年也吃不了几回肉,菜里一点油荤没有。原主馋肉了只能等着牛淑荣接济。

    “那就好,那就好。”赵父赵母高兴地点头。

    赵父上工去了,赵欣梅伺候赵母喝药睡着后,便拉着赵子博出门向废品回收站走去。

    看守废品回收站的老李头是赵家远亲。兄妹俩孝敬了点土特产,就顺利留在了回收站里。

    海城的废品回收站破败不堪,只有三间砖瓦房,低矮的院墙围出一方小天地。

    两人直奔囤积废旧报纸书籍那一间而去,在堆成山的残篇废纸里翻了几个小时,终于找出几本能看的书。

    赵子博发现几本物理学期刊,见猎心喜,迫不及待埋头苦读起来。赵欣梅没有偏好,在这个精神文明极度贫瘠的时代,即便只是闻闻墨香味也能令她开心很久。

    当无人理解你时,书是你最好的朋友。可是在这个荒唐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