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两百零三章 杨洛一族(第1/3页)  帝女战神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杨志一族的家乡在青州平原县,隔着黄河临近北海。令杨家族人颇为自豪的是,在他们族里曾经出现过一位了不起的人物——魏丞相杨升。但自魏高祖时代之后,杨氏便逐渐走向没落,另一支杨氏逐渐崛起,那边是宁国公杨康这一支。直到杨洛的爷爷大宦官杨腾崛起,才使这个江河日下的家族又焕发了一线生机。

    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杨腾的子侄一辈许多人都跻身仕途,大到位列九卿,小到衙役书吏。也正因为如此,与宦官势力保持一致成了杨家人坚守的信条。

    杨洛本是出生在平原县老家的,但是屈指算来在这里度过的岁月却不多。只因母亲邹氏早丧,杨洛兄弟一直跟随父亲在邺城生活。梁王封地的首府邺城无疑是那个时代除了洛阳以外最繁华的地方,得益于梁王顾建的有力治理,杨洛也在那里找到了快乐。但如今不同了,他在肃杀之夜偷偷帮助梁王部将杜峰出逃。这种对家族的背叛是不能原谅的,于是杨洛被遣送回乡,从蜜罐子中捞出来扔进了冰窖里。因为是杨腾的唯一养子,杨志这一支的人口很少,基本上家眷又都在邺城安置,所以平原县的宅院、地产实际上只有一帮老仆人照管。杨洛年纪还小,就被送到了本家兄弟杨胤的家里。

    第一眼瞅见这位素未谋面的本家七叔时,杨洛就觉得以后的日子恐怕不太好过了。杨胤的年龄不太大,还不到三十岁,是杨志一辈兄弟中年龄最小的。但是他性格拘谨苛刻,举手投足透着一股子严厉和傲气。特别是那张白净的容长脸,极少有笑模样。

    环境改变了,生活也就不一样了。过去在邺城那种大少爷的态势没有了,短了一帮家奴小厮的萦绕,再不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事情都得自己劳烦。可杨胤却还是处处挑他的毛病,连吃顿饭都得挨半天训,什么吃饭时不能说话、不能掉饭粒、不能吃出声来、不能左顾右盼……一动一静、一走一立,都要规规矩矩从头学起。

    最要命的就是念书。杨洛不像弟弟杨德那样敏而好学,他生来最讨厌接触书卷,七岁了连一卷《论语》都没念下来,每读上两三行就困意大发,上下眼皮发黏。如今却也不敢了,杨胤手里拿着戒尺在他面前踱来踱去,只要稍有松懈就会打下来。

    “小洛,你游手好闲惯了,功课都耽误了。要知道时不我待,现在必须从头开始学起。”杨胤说着晃了晃手中的竹简,说道,“你背着长辈私交罪人,事后又顶撞父亲、叔父,是为大不孝,那我就要你从最基本的《孝经》学起。”

    杨洛心里跟吃了苍蝇一样别扭,在他看来杜峰不是罪人,遇事讲理不算顶撞,而《孝经》更是小孩子开蒙的书,自己虽然不爱学习,但也早就马马虎虎看过了。

    杨胤瞧出他眼里有一丝不屑,把戒尺在杨洛案前敲了敲,冷森森地问道:“你自以为读懂《孝经》了?嫌我讲的书浅了是不是?那好,你把书里孔子说的第一句话背给我听听。”

    杨洛听了登时就傻了眼,低头思索了好半天才磕磕巴巴答道:“夫孝,德之……之本也,教之……之所由……所由生也……”

    “哼!不对!”杨胤冷笑一声,说道,“才一句话就糊里糊涂背成这样,可见你根本没用心读过书,还有脸耻笑《孝经》肤浅?”说罢他抓起杨洛的手,抬起戒尺啪啪啪就是三下。任杨洛在那里龇牙咧嘴,接着讲道:“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这才是孔子说的第一句话。你记住没有?”

    “哦。”杨洛搓着手敷衍道。

    杨胤见他这样,便摇摇头,叹了口气,说道:“那么我问你,孔子所说的至德要道是什么吗?汝知之乎?”

    “就是孝。”杨洛脱口而出。这个问题太简单了,《孝经》讲的至德自然是孝道。

    杨胤却冷笑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