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章——2132年的第三行星(第1/6页)  暗物质骗局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章——2132年的第三行星

    此时的时间是2132年6月底,某一个高中的教研部历史组里,坐着一个有些黑的大男孩。

    他姓张,是个实习生,此时正趴伏在自己的办公桌上,敲打着一份天文学发展史的文档,作为下节公共课的讲义使用:

    “当一个女人爱上一个男人,当她被这个男人背叛,她会产生感动c愤怒c忧愁等等情绪。

    人类会思考,有感情,这不得不让人奇怪一个问题——人有没有灵魂?

    天文学家卡普坦于1922年提出“星体周围可能存在不可见的物质”这个概念,后来的天文学家称其为“暗物质”。

    暗物质作为理论上的研究成果,在人们的假想中,一直与灵魂或者其他超自然存在划着等号。

    这是一个思想上的巨变——假设灵魂也是物质,只不过是看不见的物质

    那么从古至今的众多哲学体系,和其他衍生的学派,其基本概念就会彻底崩塌。

    由于没人推测出暗物质的具体形态,只能通过星球引力与弥散度的巨大差异来解释推测这种物质的存在。

    因此灵魂到底怎样存在c人类有没有灵魂——依旧作为没办法下定论的问题,在人类发展史上熠熠生辉。”

    门外有一位蓝色头发,脸部线条十分刚毅的男孩,他推开门走进来,说了一句:

    “张哥,今天有作业没?”

    他叫江临,是历史课代表,跟张哥关系极好。

    距离最后一次“末日假说”的破灭已经过去整整一个世纪,2132年的地球已经放弃了对末日的推测,热点话题变成如何寻求科技革命的突破口,如何完成文明的飞跃性发展。

    如同哥伦布航海一样,人类不停向外太空发射出载人航天飞行器——为了寻找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和生物体系。

    末日这个概念不再受到追捧,也是有原因的。

    2012年12月21日第一次世界末日过后,人尽皆知的玛雅预言,终于随着太阳的升起而被打破。

    人们在《2012》电影中体会到一次紧张刺激的假想末日之旅,随着中微子加热地核事件的结束——那艘带着人性化的诺亚方舟,重新开启大门,迎接了地球劫难后的曙光。

    转眼之间,二十年过去,人们再一次落入了末日预言带来的恐慌中。

    与往日无关痛痒的传言不同,这一次的可信度不亚于玛雅文明可以穿透时间抵达未来的预言:

    一颗代号为“2113tv135”的小行星,正沿着它一成不变的速度接近地球。

    证明黑洞面积和奇性定理1的斯蒂芬·威廉·霍金2,在临终前发表的“2032世界末日”言论,终于得到了绝大多数的坚信。

    然而,地球曾撑过2012的预言,即使这次预言实现,地球难道会毁在一颗小行星的撞击之下吗?

    谁知道呢,一个小小的中微子都可以加热地核,虽然这并没什么科学道理可言。

    但人类不能否认的是——以点破面比以面破面来的容易。

    这关乎于一个受力的问题,有时均衡与否远远重于施力大小。

    就像没人会用手掌握碎鸡蛋,就像公交车上的安全锤不会缺尖芒。

    对于这一次的世界末日,世界各国在准备着何等严肃的面对方针,普通人民不得而知。

    末日之潮在这几年不停地掀起,又不停的落下,对平凡人来说,“末日”是一个在小说电影中被用烂的名词。

    也许这次“2032小行星”——也不过是某部暑期巨制用来博取眼球的噱头。

    大家都这样想着,依旧照常生活。

    如同二十年前的末日一样,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