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3章 名将之殇(第1/2页)  品读历史—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由于岐沟关惨败,宋太宗合围幽州的战略意图再难以实现。辽军方面开始了反扑,耶律斜轸也大展神威,与宋军守将贺令图相遇,双方大战,宋军又吃败仗,被杀万余人。接着攻陷蔚州,寰州等地。

    曹彬惨败,独木难支的潘美一路,日子自然也不好过。

    主力已经开始了撤退,潘美(西路军)也做好了后退的打算。

    可西路军还没开始行动,一道命令下来了。这个命令是让潘美带着百姓一块撤离。

    宋太宗赵光义没有实施烧光c杀光c抢光的“三光”政策,而是仁义的变通了下——带走所有百姓。这样一来,留给辽军的只是一个空壳子,无论怎么算都不吃亏。

    应该说他(赵光义)不懂得做生意,也没有和生意人打过交道,因为在做生意前,首先应该考虑的是成本问题。

    带领百姓转移,说起来简单,执行起来却相当困难。辽军的机动性是相当强的,毕竟人家全都骑马,而百姓拖家带口,用的是两条腿。以两条腿和人家四个蹄子的战马赛跑,能跑得过才怪!更重要的带着百姓不但行军速度慢,而且还需要不断派出士兵去保护c引导,无形中又增加了负担。

    潘美接到命令后左右为难。如果带着百姓难免会给敌人以可乘之机,后果不堪设想;可不带百姓,如何向陛下交代!

    就在潘美苦恼之际,他的副将杨业献出了一条计策。杨业不愧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他想到了一个绝处逢生的办法,不仅能保证百姓平安转移,而且还能给追兵一个迎头痛击。

    “现在辽兵士气正盛,我们不可与他们正面交战,朝廷命令我等安全掩护几个州的百姓,只能秘密进行。朔州一路可断后,等辽兵来袭的时候,我们将他们引至石碣谷,并派一千弓弩手列在谷口。只要射住敌军阵脚,辽军断不敢贸然进攻,那时,三州百姓可确保安全了。”(我师次应州,契丹必来拒,即令朔州民出城,直入石碣谷。遣强弩千人列于谷口,以骑士援于中路,则三州之众,保万全矣。)

    在朔州的南边有一个重要的地方叫石碣谷,杨业选择的伏击地点就是这里。

    石碣谷是一条险要的山谷,谷口呈倒立的八字形结构,外宽内险,从外边看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一旦进入里面则会越走越窄,这里最适合做伏兵。杨业要做的就是把追兵引到这里。

    这个计划的可执行性是很高的,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有人跳了出来,反对这个计划。这个人就是监军王侁。王侁没有上过战场,一介文臣。他这个人嫉贤妒能也就罢了,偏偏还好大喜功。曹彬惨败,宋军灰头土脸,王侁还幻想着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保不齐将来升官发财,或者青史留名啥的。应该说上天实现了王侁的愿望,不过不是青史留名,而是遗臭万年。

    王侁不顾当前形势,反对石碣谷设伏,执意要潘美c杨业对抗追击而至的辽军。

    这就很过分了。明明什么都不懂,还打肿脸充胖子,指手画脚,纸上谈兵。这反映了他愚蠢和无知的同时,也犯下了他人生中最不可饶恕的错误。

    都监的身份是不同寻常的,再加上同流合污c蛇鼠一窝的刘文裕全力赞成,身为主帅的潘美最终同意和辽军一决雌雄(不知道当时是怎么想的)。

    杨业担任边关守将多年,他心中清楚,以当前的形势是不足以应对追击而至的辽军,于是性格直爽的他执意反对和辽兵直接对抗,主张设伏,然后完成转移百姓的任务。

    王侁非但不听,还嘲笑挖苦道:“平日不是号称杨无敌么,现在敌人就在眼前,不迎战,反而败退,这是何道理?贪生怕死还是投敌叛变?”(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

    这顶叛变的大帽子扣在了杨业的头上,杨业被气得当场脸就绿了,可他毕竟识大体,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