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2章 改革(第1/2页)  品读历史—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赵匡胤终于开始了换血计划,先是把那些老将以各种理由卸掉手中的职位,接着赵匡胤安排自己的亲信来接替这些职位。

    于是一大批忠于赵匡胤的青年将领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

    赵匡胤能成功换掉这些殿前司c侍卫司的一把手,而不用担心他们部下叛乱,主要的是因为他有着一批忠于自己的青年将领。张琼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之一。

    张琼不仅为人凶狠,而且对赵匡胤极其的忠心,这两点最让赵匡胤欣赏。

    下面我们介绍下此人:张琼,大名馆陶人。原为牙中将。勇猛过人,箭术了得,一直以来都在赵匡胤麾下效力。而他展露头角之时便是在十八里摊的一役。当时赵匡胤奉命南征,在十八里滩砦被南唐的战舰所围。眼看形势危急,敌人就要登船而入之时,狂人张琼闪亮登场。只见他左手持盾,右手拿刀,站在船前不断砍杀冲杀而来的敌军(鼓噪而前,众莫敢当)。张琼的勇猛无畏激发了友军的士气,纷纷稳住阵脚,最终有惊无险的成功跳出了南唐的包围。

    这还是小场面。要论使他狂人本色展露无疑的那还要数寿春之战。当时的寿州城守将是刘仁赡(我们先前也介绍过),此人是个很不好惹的家伙,他把寿州城守的那叫一个滴水不漏。赵匡胤数次带着人马冲锋都被打了回来,无功而返。据说最危险的一次,城上万弩齐发,箭矢如同飞蝗,赵匡胤依旧不要命似得带人冲锋。站在他身旁的张琼眼看数道箭失就要射向赵匡胤,在未经思考的情况下,竟然以身遮挡,这些箭矢毫无意外的全部招呼在了张琼的身上,尤其是大腿骨(髀骨)一箭,直接刺穿。当时的张琼二话不说,手拿箭头直接破骨出之。血流数升,仍能神色自若。真乃狂士也!

    张琼的勇猛c无畏c忠诚给赵匡胤留下了深刻印象,并一直视其为心腹。

    正因为手底下有着这样一群忠心勇猛,又有能力的人在,赵匡胤才敢放心大胆的开始了他的改革之路。

    杯酒释兵权彻底杜绝了禁军将领发动政变的可能,成功解决了开国君主与开国功臣之间的矛盾。这一点最重要,因为在中国历史上历来都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皇帝诛杀开国功臣是惯用的手法,比如刘邦杀韩信。

    而赵匡胤采取的方法是赎买政策,即用官位和金钱赎买军权,可以说赵匡胤的做法在历史上非常的独特。

    杯酒释兵权只是宋太祖为加强皇权,巩固统治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措施的开始。其后在军事制度方面的改革主要有三项。

    措施一,建立新的枢密院制度。长官为枢密使和枢密副使,主管全国兵马调动。二者要想调动军队,必须有枢密院审批,皇帝盖章才行。就是说枢密院有发兵c调兵的权利,但和军队脱离,不能掌管军队。

    那么问题来了,军队由谁来管理?

    由新的职能部门三衙来掌管,即殿前司c侍卫亲军马军司c侍卫亲军步军司,合称三衙。这三个部门日常任务就是管理军队,平常的任务就是巡逻c看家护院做好安保工作。一旦遇到突发事件或紧急情况,必须向枢密院请示,等审批通过了,才可以领军外出。虽然很麻烦,但实际上三衙与枢密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相互平衡的局面,最有利的就是皇权的控制。

    措施二,内外相维政策。宋太祖把全部军队分为两个部分,一半屯驻在京城(人数较多),一半戍守各地(人数较少)。这样一来京城驻军可以应对外部驻军的变乱,而京城驻军一旦出现意外,也可使外地驻军合起来制止京城驻军内变的发生。内外军队互相制约,都不能发生变乱,而京城驻军人数远远多于外地任何一个地方,皇帝也就可以牢牢的控制全国的军队了。

    措施三,在措施二的基础上实行兵将分离政策。无论是驻屯京城的将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