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1章 人心(第1/2页)  品读历史—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赵匡胤占领滁州后,按照以前的规矩,一方面向周世宗柴荣发送捷报,派人对缴获的战利品登记造册;另一方面命令士兵进行清剿活动。清剿即不论你是盗贼c商人c流浪汉c还是隐藏在城内的唐军士兵,只要被认定你是滁州里的不安定因素,那么你就要倒霉了,因为死神的铡刀在向你招手,其结果只有被斩头这一条道路可走。

    这是古代的战争法则,无论是哪个朝代当政,都奉行了这一原则。对此各个朝代的将领们都心照不宣,对攻打下来的城池进行一系列的清剿。当然这还是比较文明的做法,有些暴戾点的的将领为了保证自己后方的稳定,直接选择屠城。

    就这样一座小小的滁州城,草草算下来竟有五百多的“不安定因素”(实际具体人数更多),以当时的情景看来,这五百多人的生死已经注定。如果不出意外,这些人都得去地府走上一遭。可上天有好生之德,在人头被砍下去的刹那,有人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

    这个人就是赵普,在他的眼中,这些人中或许会有反叛者,但更多的是无辜的百姓。那可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啊!

    赵普自跟随赵匡胤后,第一件事就是阻止了杀戮。

    看着被处决的名单,赵普找到赵匡胤并出言阻止,说出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南唐虽系敌国,百姓究属何辜?况明公素负大志,极思统一中原,奈何秦c越相视,自分畛域?王道不外行仁,还乞明公三思!

    可以说赵普的话给赵匡胤开启了一扇通向光明的大门。在这话里,赵匡胤深刻意识到,五代之所以祸乱不断,其根源在于人心丧乱。因此欲安天下,先取人心,而人心之本,在于循天道,行仁义。

    自登基以后,以仁治国成为了赵匡胤一生的行事准则。

    赵普是个很认真的人,他将这些“犯人”一个个仔细的审问,有罪的论处,无辜的全部释放。公道自在人心,赵普的做法不仅赢得了滁州城百姓的拥护,更让赵匡胤悟到了人心可用的真谛。

    在这个黑暗的时代,赵普用自己的行为向世人证明了这个时代不仅有杀戮,还有良知。从那以后,赵普成了赵匡胤身边不可或缺的角色之一。赵匡胤渐渐地将他看做自己的左膀右臂。

    赵匡胤击垮了这两支增援的南唐军队,让周世宗柴荣更无后顾之忧的去攻打寿州城。

    在后周士兵猛烈的攻势下,刘仁赡可谓是心力交瘁,苦不堪言。在这段时间虽然刘仁赡处于被动的局面,但他仍坚持了下来。他用顽强的意志抵抗住了后周倾国之军,把后周军队阻拦在了城下,完全无法前进一步。

    在他顽强的斗志下,这座城池仍然未被攻陷。正所谓: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柴荣终于体会到了刘仁赡的厉害之处。对刘仁赡这人,柴荣是既敬佩又愤怒且无可奈何。

    “多优秀的一员战将,可惜他并不属于我。”

    柴荣此时的处境相当之尴尬,无论他指挥的如何出色,就是攻不下这座看似孱弱的城池。看着城上飘扬着的旗帜,柴荣心里只能干着急。这真是块难啃的骨头!

    刘仁赡不愧是老狐狸,用兵持重,坚城固守,意在挫败后周军速胜之势。这些柴荣都心知肚明。

    战场上形势风云变幻,一个微小的细节都有可能导致全军的溃败(对领军的将领来说,细节决定成败)。恰恰柴荣就是一个注重细节的人,在攻打寿州城这段时间也没闲着,他并没有将眼光放在这狭小的寿州城,更多的是放在了全局上。

    不谋万事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既然在刘仁赡同志身上占不到便宜,柴荣就把注意力放到了敌方援军的身上。

    柴荣仔细分析了战场上的形势,既然攻不下来,索性就围而不攻。他料定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