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二章 后周(第1/2页)  品读历史—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一战定乾坤!

    经此艰苦一役,郭威最终胜利打回了京城。

    此时的都城群龙无首,皇帝已死,大臣茫茫无措,谁也不知道接下来事情该如何处理。

    有的将领开始提议并劝谏郭威登皇帝位,而郭威听到后佯装很吃惊,并故作谦虚的连连推辞。

    大臣甲:“老大,你当皇帝吧!”

    郭威:“那哪儿行?我功德不够啊!”

    大臣乙:“您不当谁当?”说完转身暗示身旁的同事丙,然后群臣一致点头。

    郭威又推辞道“那哪儿行?我名望不够!”

    群臣答:”天下非你莫属!如若把江山社稷交给他人,就算我们答应了,老百姓也不会答应。求你为了天下苍生,就当了这个天子吧!“

    说完这句话,群臣们开始了表演时间,磕头的磕头,哭泣的哭泣,煽情的煽情,寻死的寻死总之,非让你当这个皇帝不可!

    而郭威为了不让大臣们伤心,为了不”触犯众怒“勉强答应下来,并表示一定不辜负大家的重托。

    没办法,古代皇帝登基需要三辞才行,辞,不是不想要,而是怕烫手。

    辞让之间,包含着中国古代的官场哲学。皇帝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试探大臣的心意;大臣也可以通过用这种委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忠诚。

    历史上的把戏一向如此。从夏商周一直到大清王朝都没能摆脱掉这套把戏的束缚,总之不演是不行的。

    大臣演完可以升官发财,郭威演完可以当皇帝,可以说是双赢的局面。

    中国古代有认先人的习惯。为了给自己装点门面,郭威摇身一变,成了周朝虢叔的后人。

    好了,把戏都演好了,开始办实事了!

    一个新的王朝在开封宣布它的诞生。

    951年2月13日,郭威在开封宣布继皇帝位,定国号为周(史称后周)。

    郭威还是挺务实的。登上皇位后,他立刻开始整顿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他所进行的改革是多方面的,而且收到了显著成果。综合起来主要包括提倡节约俭朴;整顿史治纲纪;减轻压迫和剥削(降低盐税c解除牛租c减轻赋税等);招抚流民,组织生产;治理河患,灌溉良田。

    郭威的精心治理使后周在很短的时间内显露出国富民强的迹象。这也为以后宏伟蓝图的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郭威登基不久,一颗仇恨的种子在山西生根发芽。

    他就是山西节度使刘崇。说起来这位仁兄的来历可非常的不简单。他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同母胞弟,是当时正儿八经的皇亲国戚。后汉一亡,刘崇的皇亲地位一落千丈。权利的衰落再加上丧子之痛(刘赟),刘崇是越想越不甘心,干脆大旗一扯,反了!

    同年5月,刘崇在太原称帝,建立北汉。

    太原的刘崇虽然也称帝,但地盘也就只有区区十二个州,难以和强大的后周相抗衡。

    由于地少人稀,刘崇很难对兵强马壮的后周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刘崇也知道自己的斤两,于是他将目光瞄向了一位准盟友。

    小国无外交,但可以依附。没错,就是依附,如同现在的岛国一样,大的地方也敢和拥有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叫板,不是因为它厉害,而是因为它背后的黑手。

    虽然现在它蹦达的欢,但蚂蚱终究是蚂蚱,永远掀不起惊涛骇浪。

    刘崇依附的这个盟友是当时一个非常强大的游牧民族——契丹(或称辽国。注:曾多次反复使用契丹c辽作为国号。)

    说来也挺有意思,刘崇所在之地是抵抗辽国的最前沿,是中原抵抗游牧民族最重要的屏障。而刘崇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一原则,对辽国由过去的敌人变成了现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