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开篇 天河古城(第2/3页)  谁动了古人的蛋糕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南京途中不翼而飞,案子亦不知所终。

    据旧刊记载,上世纪二十年代,金鼎大街三号开了一家日本商行。这伙日本人和西方等国的古董商勾结,大量贩运中国文物出境,其中的唐代苎麻干柒古佛,堪称国宝中的珍罕品。

    在日本侵华战争时期,日本鬼子从天河地区盗抢多少古物不详,但仅被八路军游击队从鬼子运输途中截获的青铜器玉器等就近百箱,分藏在方圆百里的诸多山洞中。如截获超大古物,一时无法运走,就悄悄沉于天河里。

    在日伪时期的天河地区,参与掠夺中华文物,与日寇分一杯羹的还有诸多外邦的古董商c探险者c帮办和地方掮客。

    常有外地人纳闷,天河既不是旧朝古都,又非古代要塞通衢之地,它地上地下哪来的那么多古物珍宝呢?这问题许多天河的年轻人难说清,不过在街头巷尾的闲谈中,偶尔会听到耄耋老人念叨;几百年来,咱天河市为啥尽是青砖大瓦房呀?为啥四合院那么多?为啥有那么多的金银宝贝?为啥风水这么好?根由就是因为咱们有天河。老话说,河直二里,日进斗金。看看咱们天河,穿过市区的那河段,最少得有三里多地都是笔直笔直的,河直二里都日进斗金,河直三里那还了得?所以天河市的福分造化,可都是靠天河赐给的。

    老人们的推论令人粲然,但天河市的最初兴起还真的缘于这条大河。

    古时候,天河出产一种身材好颜值高的金色鲤鱼。

    早在元明时期,馐如仙肴的天河金鲤便贵为贡品。贡品金鲤给天河两岸带来生机繁华,沿岸滩头由最初的寥寞荒芜,孤舟蓑翁;发展成熙熙攘攘,百舸争流的大码头。

    那时的天河金鲤鱼,比现在的长江刀鱼还名贵。可惜,后来天河金鲤鱼绝迹了。当初的金鲤,一度让天河光鲜热闹,随后繁华渐渐逝去。

    真正使天河市成为历史古城的契机,始于元朝末年的朝代更迭。

    风雨飘摇的元朝末年,当时朱元璋并没有传说中的那般厉害。可元朝的拥权重臣和掌兵大将们不思御敌,反倒同室操戈,自相倾轧,起义军才趁机得以壮大。巢之将倾,京都许多对元朝失去信心的贵族富户纷纷出逃。大部分元人直接回了蒙古老家,而部分已习惯汉人习俗的蒙古人则逃到天河一带避险。

    现在天河市北郊有一大片荆棘丛生的红土坪,当地人叫它“达子坟”相传是蒙古人的墓地,可见当时来天河定居的蒙古人为数不少。

    历史颇具讽刺性,到了明朝末年,李自成进北京之前,崇祯皇帝回天乏力之时,元朝末年的情景再现;明朝一些见势不妙的达官贵人,商贾富豪,又携带财宝先行一步逃离京城,天河地区再度成为逃亡迁徙者们的避祸之地。

    天河地区屡成战乱的避风港,不是偶然,这和它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关。天河市东西两端都有山麓延出,两条弯月型的山岭向内微拢,半抱着的盆地就是天河市。市区南面,是一望无际人兽难逾的湿地沼泽。

    天河地域闭塞,通衢北方各大重镇的路径都远离天河地域。天河地段终年难见喧嚣路尘,很少受外界滋扰。天河地区虽为偏僻,但景色寂幽秀美,环境宜人,实乃倦鸟归巢,行者投宿之地。古人们于乱世中选择天河驻足定居是本能,也是智慧。

    天河居民虽外来人口众多,却也相安平和;耕者锄禾,狩者捕猎,渔翁布网,商家守信,一派和谐。不过,自打民国初年,外国传教士在金鼎大街悄悄挖走巨大的金鼎后,就像打开了天河市的潘多拉魔盒,诸多良好的传统意识始被颠覆或妖化。

    数年间,仅金鼎大街就有十多家古董店开张立号,外阜古玩商纷至沓来,争先淘宝。繁炙的古玩交易热热闹闹一直到了解放初期,众多古玩商家才偃旗息鼓,或洗手转行,或隐于地下。

    时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