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百四十五章 这是在替自己吹捧吗(第2/3页)  好莱坞制作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德杰尼勒斯接了一句,“交流很重要,我想大家都明白这一点。”

    “当你和一个人有很多话可以聊,你就可以找到一种纽带,并形成工作关系,我发现这种方法能够非常容易的和演员相处,他们也能够很简单的和我合作,有时候演员不能在他们的头脑中把握所有事情,他们仅仅能够抓住一点真实的瞬间。”

    杜克的话很有用跳跃性,“这些天,我发现高清摄像机真是好,因为你不用打断,除非使用斯坦尼康的镜头,这个我不在行。但我能够操控其他所有事情比如起重机,移动摄影车,手持摄像机。所以,通常我总是在那里很快的重新开始。”

    他模仿片场工作时的模样,“我会说:‘嘿!给我再来一遍,快。这样推或那样推或像这样。’一些演员确实能够反应得到因为他们能够把握那一刻。这不是‘停!’然后后期人员参与进来,所有的被推翻,人们开始四处说笑,这种状态被打破。使用高清摄像机,他们可以处于那种情景中,这就好像美式足球中你听到教练一直在你耳边说:‘你还在那里,你还在游戏中,你没有必要停下,没有人吹哨。’

    最后的这些话,杜克说的有些散乱,艾伦?德杰尼勒斯停顿了一会,才明白他所说的意思。

    杜克的话打乱了艾伦?德杰尼勒斯的节奏,她需要时间稍稍缓冲一下,问出了一个比较寻常的问题,“你拍摄的影片,有单独演员出彩的镜头,也有群戏出彩的场景,这些拍起来有什么不同吗?”。

    “就拿《独立日》来说吧,每场戏都是群体场景,所以我必须召集我的演员在一起并开始思考如何操控一个团队。”

    这样的问题对杜克没有任何难度,“你如何能够安排他们处于正确的位置?当演员不在有创意的工作流程中,你如何能安抚他们不被怠慢?不是所有在多个角色场景中都有同样的表演时间。所以,这是对这部电影而言很大的挑战,虽然相比较纯粹的技术和逻辑问题,它是排在其后的。”

    经过短暂的调整,艾伦?德杰尼勒斯又回到了自己的节奏上面,问出了很多人都关心的一个问题,“众所周知,你的影片总是会展示当今电影业最为先进的特效技术,怎样才能保持这些特效不会压倒故事情节?”

    相比于之前的那些,这个问题稍稍有了点难度。

    如果说九十年代以《独立日》为代表的大制作影片,只凭借出色的特效技术,就能带动票房上的巨额收入的话,那么到现在这个特效泛滥的时代,一部影片只有先进的特效是远远不够的。

    比如吉尔莫?德尔?托罗执导的《环太平洋》,在特效方面甚至做到了好莱坞的极致,只是最后的商业成绩,实在有些惨不忍睹。

    就像杜克过去说的一样,一部大获成功的电影,绝不是一个方面突出就能够做到的,而是多个方面综合的结果。

    “你要有所选择,你想带人们进入一个不要他们想象的境界,但是它们必须是建立在你已经设定好的基础之上。它不是关于‘该死的‘瞬间,而是关于围绕在这些瞬间的细节以及由什么构成这些细节。”

    思考了几秒钟,杜克才说道,“现在如果你真的回过头来想,很多故事都是荒谬的,或者至少是非常不真实的。但是当你一砖一瓦建立它们,你不断的建,不断的建,不断的建,最后你创造了细节。这些演员身身负重任因为他们对你的那些想法深信不疑,这个想法是能够说服观众相信他们所看到的是真实的。”

    因为节目时间的关系,艾伦?德杰尼勒斯稍稍加快了问问题的节奏,“现在,演员必须在绿屏或蓝屏前表演,或者面对后期添加的假想物体表演。你能够对没有这种表演经验的演员说些什么吗?

    “任何演员拿起对白,和另外的演员一起就能够演出一个好的场景。站在一个导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