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21 章(第1/4页)  被隐蔽的真相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称,即使是温州的一只蚂蚁,都会在平原享受到大象的待遇。

    类似平原县花样不断的招商动作让浙江感受到莫大的压力。

    根据浙江省工商局“百县万企”专题调查课题组8月26日公开的一份题为《从浙企外迁看我省个私民营企业生态环境》的调研报告显示,目前浙江省共有3058家民营企业外迁(仅指企业迁出省外,不含全省范围内的企业迁移和个人在省外经商创业),其中整体外迁488家,总部迁移2488家。

    平原“赌博”

    2002年8月24日,一列名为“平原号”的专列驶入温州火车站,600个山东农民有些茫然地走下火车。那些农民没有见过什么世面,但他们看到温州是如此富裕,更想知道如此富裕的原因。

    时任平原县县长的李文勇在后来将组织600农民下温州的举措定义为“平原县最大规模的思想解放冲击波”,但在当时,作为总协调人,组织如此规模的农民开入大城市参观取经,其实是一种冒险。

    2004年9月8日,已经升任平原县委书记的李说,当时他其实也无法确切知道此行的效果,虽然他的目的朴素,就是想让农民长长见识,放开一下,“如果可以的话,吸引一些温州企业过来投资”。

    虽然经过周密部署,但也阻止不了议论,有些人将之归结为官员们作秀,或者是一场赌博。

    在温州,很少有人知道平原这个地方。该县资料显示,平原县总人口44万中有38万是农民,多年来固守“以农为本”、“小成则满”等陈旧的思想观念。

    现任县长董绍辉并不忌讳外界的这些言论,他认为,固然有破釜沉舟式的政治决策贯穿在这个活动中,但确实也收到了很大成效。

    2002年9月1日,平原农民专列回来的第二天,温州东欧汽车轴瓦有限公司董事长余海帆尾随而至,经过一天半的谈判,平原供销社第六棉花加工厂以5000平方米厂房、30间职工宿舍投资,余海帆以1000万元投资,双方建立年销售额可达5000万的汽车轴瓦厂。

    这或许是平原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家温州企业,也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达成的投资协议。

    对于平原和温州企业来说,这是个互相认识和接纳的过程,当地官员说,“平原县在对外宣传中第一次登上了《新闻联播》的屏幕”。对温州企业来说,他们又增加了一个对外投资的选择。

    浙商走高处

    每年有大量外地企业涌进温州招商引资,温州人早已经司空见惯,但变化还是悄悄地发生。2003年平原县再度奔赴温州后,有四名温州企业老板被聘请为平原县的名誉副县长。

    最出名的两位副县长,分别是威力打火机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勇水和惠特鞋业公司董事长项进康。前者在温州当地甚至有“世界打火机之王”的称号。

    很多人将平原县的举措视为“优惠条件推动,政治地位肯定”在以往,很少有温州企业家在外地受到如此高的肯定。董绍辉承认,这是“一种礼贤投资商的姿态”。

    一个成功的例子是四川省攀枝花市的招商行动。2002年之前,攀枝花曾经陷入和山东平原一样的招商困境。为了寻求突破,攀枝花从温州引进了一位官员挂职,担任分管招商工作的副市长。这位副市长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拜访温州商会,并以优惠的招商条件和诸如工商联及政协委员的政治地位吸引温州老乡,半年实践下来,招商成效斐然。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原温州市政府政策调研室主任、现温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马津龙第一次发布了他对温州企业外迁的一个研究成果:企业外迁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温州本地上规模的企业实在太多了,他们很难在本地“出人头地”,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