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七十二章 苏联从阿富汗撤军(第1/2页)  苏联教父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快更新苏联教父最新章节!

    在座谈会结束了一周之后,《共青团真理报》果然按照谢廖沙的指示更改了自己的周末版,添加了对国外电影的介绍。而谢廖沙为了鼓励《共青团真理报》的同志们按照他说设计的方式继续改革,就将麦当劳公司在苏联的第一个广告交给了《共青团真理报》。虽然大众汽车才是谢廖沙引进苏联的第一个项目,可是建设厂房需要的时间太长了,反倒不如麦当劳这样的餐饮企业灵活。就在叶利钦回到国内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第一间麦当劳餐厅在莫斯科附件隆重开业了,耶利钦被邀请作为开业嘉宾出席了这次的开业典礼,而作为苏联第一家美国餐厅,这件麦当劳吸引了上万名顾客前来排队,而《共青团真理报》也一改往日的严肃新闻主题,将麦当劳餐厅的开业作为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不过最让莫斯科的广大青年人感到意外的还是在《共青团真理报》上刊登的大幅麦当劳广告,上面还附有餐厅的优惠券,只要从报纸上剪下来就可以直接当作卢布使用,这一招就让《共青团真理报》当天的销量翻了好几倍。

    不过大家很快就发现,《共青团真理报》上面居然还刊登了好莱坞电影和英国摇滚乐手的消息,这简直太让人觉得意外了,毕竟《共青团真理报》一直给人一种当官的才会看的印象。但是现在《共青团真理报》开始大张旗鼓的介绍起了国外的文化,这就让很多已经放弃了这份报纸的青年又重新变成了《共青团真理报》的读者。

    《共青团真理报》的开门红让报社的编辑们对谢廖沙所指明的路线新型更足了,谢廖沙觉得仅仅只是这样还达不到完全掌控《共青团真理报》的目的,在谢廖沙的要求下,《共青团真理报》从团委下属的青年科技文化中心聘请了一些有经验的企业管理者,帮助《共青团真理报》向企业的方向转型。

    谢廖沙将这件事情委托给了自己手下的得力干将霍多尔科夫斯基,由他来负责改造《共青团真理报》,帮助这家老牌报社创建自己的广告部门,努力让《共青团真理报》做到自收自支,不再依靠国家的拨款。霍多尔科夫斯基当仁不让的接手了这个任务,他很快从地中海贸易公司带走了一只销售队伍,前往《共青团真理报》工作。

    《共青团真理报》的改革也引起了雅科夫列夫的兴趣,他在国外长期生活过,知道外国的媒体是什么样的。雅科夫列夫对谢廖沙改革《共青团真理报》的事情持支持态度,包括谢廖沙想让《共青团真理报》转型为独立的传媒企业。因为在雅科夫列夫看来,媒体接受来自政府的资金支持是无法保持自己的独立性的,他并没有想到谢廖沙这么做是想控制这家报社。

    在《共青团真理报》周末俯瞰的刺激之下,《共青团真理报》的销量开始打着滚的往上翻。因为《共青团真理报》的独特视角,很多年轻人不再把阅读《共青团真理报》当作过时的事情,成为《共青团真理报》的忠实读者在年轻人当中逐渐成为了一种时髦的事情。

    如果你错过了《共青团真理报》的周末专刊,那就绝对无法插入年轻人的话题之中。

    于是接着这股浪潮,耶利钦在周末的专栏开始以化名的形式刊登了出来,其主要内容是以游记的方式来介绍美国人的生活。这种文章看起来根本就不像是政治文章,反倒像是旅游指南一般。耶利钦之所以这样写都是谢廖沙的建议,谢廖沙这样做一是为了保持和《共青团真理报》的整体风格的搭配,另外也实在帮助耶利钦拉拢读者。至于耶利钦的政治主张,自然就通过这些“游记”夹带着传播给了读者。

    想让耶利钦以街头政治家的方式重新回到公众面前是需要时间的,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见到成效。不过谢廖沙觉得自己重视媒体的这步棋应该是走对了。毕竟现在媒体大部分都由雅科夫列夫来掌控,就连利加乔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