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四十七章 鞭长莫及(第2/4页)  三国之乡村小教师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陛下。”

    “那就上奏吧。”没有国相批准,刘协连宫门都出不去,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底气和国相对抗。

    辞别刘协,蔡邕继续北上。郭松已经得到消息,安排了欢迎的队伍在国境迎接。按照蔡邕的意愿,安排他在西柏亭修书。

    郭松复苏的神迹很快便传遍天下,将他的形象进一步推上神坛。蔡邕加入后,西柏亭一跃成为黄河北岸的学术文化中心,与北海郡高密县的郑玄齐名并立。

    郭松按照近现代的中小学教育,设立年级制度,考试制度,主要教授九年义务教育的内容。但也有很多东西是纸上谈兵。比如生物学、物理学、化学,郭松虽然可以把教科书搬过来,但实践的缺乏是致命伤,难以说服学生去相信。

    荀攸提出了“增补制”,即:当通过实验证明理论之后,将该理论编入教科书作为教学内容。未经实验证明的,暂不教授。

    郭松有点愁,道:“没有基础的科学理论,如何能说服他们去研究呢?”

    何智道:“夫子难道忘了这些理论,本身就是通过实验摸索出来的吗?何况我们只是需要老师们去实验证明理论,这比凭空摸索可要难多了。”

    荀攸也正是这个意思,道:“路是人走出来的。就像打铁,也是一块块铁矿烧过了,才能知道高效冶铁的方法。”

    “是我糊涂了。那就施行这套政策吧。”郭松承认是自己“学院化”了,以实践来摸索理论是不错的办法。既然这世道已经是神仙满天飞,物理规律也未必一成不变。

    郭松道:“我们要多生产消费品,换取外面的钱财,收购大量的粮食。”

    荀攸道:“酒、玻璃等都是可以卖出好价钱的。”

    “我们积蓄好钱粮,底子足了,就可以施行义务教育和全面扫盲了。只要我们得到足够多的智慧型人才,就一定可以赢得胜利。”

    荀攸担忧道:“何进提出了‘九品中正制’,如今天下士人都归心何氏,我们这是逆天而为。”

    “等着瞧吧!”郭松冷笑,非常自信的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我们的钢铁洪流在中原大地驰骋的时候,任何士族都是不堪一击的。”

    荀攸问道:“若是何进也如我们一般施政该如何?”

    何智笑了笑,道:“不可能的。他既然决定投靠士族来夺取皇权,那就不可能走我们这条路。我们这儿都是平头百姓出身,所以才能搞科教兴国。士族不会同意文化下流的。”

    其实荀攸也不想同意。但正如何智所说,郭松这边有分量的士族就他一个,而且还不是在自己的老家颍川的地盘。面对整个集团都同意的决策,哪怕荀攸是第一谋士,也不得不同意。归根结底,集团的集体利益,就是整个集团的奋斗方向。

    郭松道:“何智,你来负责起草方案,三天内拿出来。”

    “诺。”

    雒阳,何进要忙活着处理凉州的军务,通过讨伐羌族而崛起的凉州武勋群体是个烫手山芋。不奖励吧,难以服众,重用吧,他们又没忠诚可言。朝中也有不少人主张放弃武威郡以西的领土,加强防御。

    何进是个现代人,是有寸土必争的思想的,放弃难以管辖的领土,在封建时代是家常便饭,让他来做这个决定,却是绝对不行的。

    “大将军,袁绍求见。”

    “让他进来。”何进放下手里的羽毛笔和尺子。在推广基础工具方面,何进也在努力,毕竟现代人用惯了,没有很不方便。但他毕竟是大将军,国务繁忙,无法像郭松那样事必躬亲,亲自制作。

    何进把玩着手里的尺子,采用郭松的标准制作的。自言自语道:“不如让他多活几年吧。”

    袁绍大踏步走进来,气势不凡。拱手道:“大将军!下官有事禀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