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五章 我们听说的故事(第2/5页)  捻军陈大喜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万檄总兵姚广武c张从龙配合水陆各军,攻打东捻义军。赖文光被俘,。东捻军全军覆没。张之万因镇压捻军有“功”,赏头品顶戴花翎。

    1866年9月,联军突破颍河上游贾鲁河防线。曾国藩因围剿不力被清廷撤免钦差大臣,李鸿章继其任。

    1866年9月,左宗棠接任陕甘总督,左宗棠深知回民军和捻军联合后更加难以对付。因此,他向清廷进陈方略说:“方今所患者,捻匪回逆耳。以地形论,中原为重,关陇为轻;以平贼论,剿捻宜急,剿回宜缓;以用兵次第论,欲靖西陲,必先清腹地,然后客军无后顾之忧,饷道免中梗之患。”又说:“进兵陕西,必先清关外之贼,进兵甘肃,必先清陕西之贼,驻兵兰州,必先清各路之贼,然后饷道常通,师行无梗,得以一意进剿,可免牵掣之虞。”这个方略的核心是“先捻后回”c“先秦后陇”,关键则是“不令捻回合势”。

    1866年10月,捻军分东西两路,韩奇峰率西捻军入西北,联合回民起义,直扑西安,歼湘军十三营。

    1866年10月,为了彻底摆脱清军的围攻,捻军在河南许州(今许昌)分成东西两支。东捻由赖文光率领,约10多万人,继续战斗在中原地区。西捻由张宗禹率领,约6万人,挺进西北,与西北回民起义军会合,目的是使两军成犄角之势,互相支援。没料到,在总形势不利的情况下,兵力分散,恰恰给敌人留下了各个击破的空子,清军采取“扼地兜剿”战略,以绝对优势的兵力,把捻军逼入险地包围。然后,四面兜剿。结果,东捻军先后在河南c湖北c山东寿光等地多次失利。西捻军转战于直隶c山东c河南一带,力量逐渐削弱。

    捻军方面虽然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长时间不停顿地流动作战,使部队得不到必要的休整和补充,同时又得不到任何友军的支援,战略上的被动局面日益严重。捻军领袖赖文光等深感“独立难支,孤军难立”,试图改变这一被动局面,于是在1866年10月决定将捻军一分为二,由张宗禹c张禹爵c邱远才等率部分捻军西进陕甘,联络陕甘回民起义军,以为犄角之势,是为西捻军。由赖文光c任化邦c李允等率部分捻军留在中原地区,与敌周旋,是为东捻军。

    西捻军约有3万余人。在张宗禹等的率领下,1866年10月由豫东经许州c洛阳c陕州(今三门峡市西)c阌乡(今灵宝西北),于11月9日进入陕西华阴县境。署理陕西巡抚刘蓉当时正率14万湘军在陕甘交界处堵击回民起义军,在得知捻军入陕后,感到形势严重,请求清政府速派援兵。但左宗棠(刚被任命为陕甘总督)借口筹备粮饷,停兵湖北,踌躇不前。清军援军难以很快入陕,为西捻军的作战行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西捻军进入华阴后,立即西进华州(今华县)c渭南。刘蓉不得不将所部东调,对付捻军。11月14日,提督刘厚基率兵3000人由渭南东进,在赤水镇与捻军遭遇,一触即溃,败退渭南。25日,知府唐炯指挥湘军各营,分兵三路再次发动进攻。捻军于华州敖水东面的树林里设伏,大败湘军,歼敌近千人。

    初战获胜后,西捻军乘胜西进,于12月14日进抵西安东面的灞桥镇。然后折向东南,占领蓝田县的泄湖c蓝桥等地。为了调动西安清军,后又佯趋商州(今商县)c雒南(今洛南)。待清军东向追击,捻军又北走渭南,并虚造东攻潼关之势。当湘军北上堵截时,捻军又迅速西进,摆出攻打西安的架势,并在灞桥十里坡周围村庄设下伏兵,布好伏击圈,等待敌军到来。与陕甘回民军相互配合,取得灞桥伏击战(参见灞桥之战)c进军陕北等作战的胜利,后闻东捻军被围,转兵东进救援,经山西c河南c进入直隶,于饶阳(今属河北)之战失利后,继续转战于山东c河北地区。但东捻军转战于河南c湖北c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