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百九十四章 诏旨(第2/3页)  锦衣为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之人的第一等爵,皇子无功者,只能封公,下一代便是伯,再下便是镇国将军,再下中尉。

    这样最多几代,皇子后代就和庶人无异,不象现在,亲郡王一大群,一个亲王府衍生出几个或十几个几十个郡王府,一个皇帝生出十个亲王,便可能造就二百个郡王。

    这些亲藩都是世袭,百年之后还是亲王或郡王,这样的封藩制度,不给国家带来沉重的负担才是见鬼。

    唐宋年间,宗室都没有这种问题和麻烦,只能说是明朝特有的麻烦,其后的清朝吸取了明朝的三大教训,所以统治基础很牢固,要不是遇到三千年未有的大变局,恐怕清朝最少有四百年以上的国运。

    这三大弊端,便是皇子教育,宗藩,赈灾。

    张佳木一定会碰这三个弊端,但宗藩制度现在能稳住人心,他不仅现在不能动,反而要用封废太子为福王的办法,再给洛阳这样的善地,给土地田宅,来显示自己的厚道和不忘旧恩。

    如果他坚持废太子为庶人,圈禁高墙,恐怕皇帝也不能反对。

    因为太子无义在前,反对的人也不会太多,这件事做的不会有太大的阻力。要知道,建文帝有两子,到现在还关在凤阳高墙之内,从几岁的孩童一直关到过了中年,虽然这般狠毒,但天底下人最多觉得不忍,但并不会有人反对。

    因为这是维持统治,包持安定的最基本的做法。

    现在的做法,虽废太子,但仍然不失厚道。众人一听,便知道是张佳木的建议,不然的话,太子捞不到这样的好地方,也没有这么大的好处。

    “佳木虽现在一手遮天,但终究不失仁厚之心。”薛恒听了,大感安慰,不顾场合,向着薛暄低语起来。

    “诚然!”薛暄也很高兴,答道:“不过还得看看,底下必定有官职之变。要是佳木更进一步为公爵,再掌京营,过几年怕就能请九锡了吧?”

    “不一定,且听着。”

    后头果然还有诏旨。

    大变频生,也非得有稳定人心的大诏不可。如果不是有张佳木在,怕是皇帝得罪已诏,但有张佳木在,一切便是轻松随意的多。

    随着第二封诏旨的宣读,场中诸人都是喧闹起来,甚至连御史也顾不得纠弹失仪实在是,诏旨的内容叫人太过震惊。

    两道旨意,其实都是法理不全的中旨。没有经过内阁副署的程序。

    但在这个时候,怕是没有人来挑这种a病了,第一道诏旨大家还有心理准备,但第二道诏旨,却是如天雷滚滚,震的人耳鸣眼hua,震惊不已。

    第二道旨意,便是宣布重立宰相的旨意。

    这也是老王骥入宫之后,与皇帝商量后的结果。

    张佳木要求重开大都督府,立三省与都督府抗衡,再立议院监察两府,代表天下民意。而同时,张佳木愿意把大都督府的后勤保障权让出一部份,并且把军队监察权jia给三省文官。

    这样,最少在张佳木身后的大都督不会如他这么强大,甚至是强大到了可以威胁皇权的地步。

    而对皇帝而言,这样皇权是被压缩了不xia下来。但在当前的局势下,这样已经是最好的结果。

    对王骥这样的元老重臣来说,压制皇权反而是很乐见其成的事。有明一代,文臣倒是一直这么努力的。

    但权术代表不了制度,没有制度的支持,只能耗费很多心血在不该用的地方。

    比如张居正的勾结冯保,如果张居正不是辅,而是堂堂中书令,又当如何?

    三省制度也有缺点,就是互相牵制,皇帝可以居中左右。

    但现在只立一省,或是以中书省来领导门下和尚书,还不是时候。

    总得十年二十年后,尚书省成为后世政务院那样的机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