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4章 朱标之陨(第1/2页)  大明宣宗皇后传奇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山间古道,一片崇山峻岭之中,六七辆马车依依而行,前后有数十骑马的壮士护卫,看上去像是一队商旅,也像是大家名流远道访友。其中两匹白马并缰而行,骑在马上的二人都很年轻,身穿白袍英俊潇洒的正是皇太孙朱瞻基,而旁边的那位青袍纶巾的儒雅公子却是秦淮河上的船家沈海波。

    在南京期间,不过数日,朱瞻基与倾城带无情姐俩游过故宫,也重回过已是物是人非的明月楼,紫轩苑,各人心中都有一份不可忘怀的纪念。朱瞻基记得当年坤宁宫中弄欢于祖母仁孝皇后膝下的岁月,祖母对自己的关爱,慈敎犹如昨天。倾城也记起九岁时那个伴着忐忑新奇初次进宫的自己,还有那位与自己青梅竹马处处护着自己,还喜欢作画斗蛐蛐的少年皇长孙朱瞻基。

    天地悠悠,日月依旧。

    唐朝诗人、岭南节度使崔护曾有诗云:“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故地重游,无情无心姐俩显然不想使大家扫兴,掩饰着内心的悲伤和无奈,这种无处倾诉的痛。倾城看在眼里,非常理解她们的感受,轻拍着无情的肩,安慰她们说:

    “人活在世上,其实就是一个不断的获得,也在不断的失去的过程。正因为有着过去的种种不幸,我们才更应该拥有未来,去迎接每一天的太阳升起。”

    听到倾城的话,姐俩心怀感激不住的点头,就连陪同她们一起游览的沈海波都感到如茅塞顿开,眼睛一亮。他从来没有听到过这样即富有哲理,又让人心里舒畅而温暖的话语。

    也许还真是应了这句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自从那晚在秦淮河的船上相见后,也许是喜欢沈海波的为人真诚和歉和热情,朱瞻基就与大自己七岁的沈公子兄弟相称,几乎日日相随。在去拜访过沈海波的府邸后,也不嫌沈家房屋简陋,竟率众人搬到他家去住了。

    沈府是一处三进的院落,每一进除了正房都有东西厢房的跨院,房子虽不少,但没有女主人,就显得萧条和疏于打理。路径旁长满野草,大树上随处可见的鸟窝,这里到成了鸟儿的天堂。因为自从沈海波的母亲去世,沈公子守孝三年后,以前的几个丫鬟都被公子除籍发还本家嫁人去了。这座府邸平时就只有看门的张老伯夫妻俩和他们的小儿子张安住在里面,大儿子张平陪着沈公子在秦淮河的画舫上忙碌,很少回府。张老伯家祖上受过沈家的恩惠,从他爷爷那辈起就跟随沈家忠心护主,不管沈家是富贵还是贫穷不离不弃。

    当年,在沈斌去世后,朝廷发还了被抄没的那座皇太子朱标赐给沈斌的府邸。

    洪武十七年,居百官之首把持朝政十年,权倾朝野的左丞相胡惟庸,因擅权、贪墨和谋反数罪被处死,抄家灭族。洪武帝朱元璋遂罢丞相一职,革中书省,并严格规定嗣君不再立丞相。使胡惟庸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丞相。从此,皇帝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但胡惟庸死后,其谋反罪状却仍在不断的被揭发,几年中陆续有一大批胡党官员甚至是国公大臣被牵涉入案。朱元璋大怒,为肃清“逆党”,诛连杀戮者达三万余人,其中包括有一公二十一候。

    顿时,满朝文武人人自危,早不保夕。皇上的密探,无孔不入的锦衣卫,他们的三木之下要什么样的口供不可得?官员们早上入宫上朝都不知道自己晚上还能不能回得来,所以都要立下遗嘱,与家人话别。

    概因洪武皇帝朱元璋出身低微,唯恐百官及天下人不服,又适逢乱世所以依法治国,律法很严。大明朝的官并不好做,不但薪水低廉,还要时不时的因庭前奏对失仪,冒犯天威,而受到被按律拖出去,褪下裤子露出屁股打板子的人格折辱。你要是嫌俸禄少,从而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那更是找死。朱元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