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章 迁都北京(第1/2页)  大明宣宗皇后传奇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有人说:明朝的历史是由道士、和尚创立的,却也是道士、和尚打破的,就连皇子皇孙的辈分名字也无不体现着阴阳五行的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克的原理。

    朱棣的一生中能改变他命运的只有三个人,朱元璋、张三丰、姚广孝。一个是他的亲爹,一个是他的师傅,一个是他的谋士。

    这谋士姚广孝堪称天下第一自告奋勇,一是看清了局势,另就是胸有韬略。而朱元璋也有看走眼的时候,判断失误,只防着功臣会依仗功高震主,没有想到藩王会抢班夺权,他相信血浓于水,只相信亲情,是他最致命的弱点。功臣们几乎都死了,只因为他们不姓朱,这就是农民的观念。他如果多读几本书就会知道:隋、唐、宋、元,哪个不是同室操戈的?为了金光闪闪的皇位,那个至高无上的权力,亲情又算个啥?

    说句到家实话,朱棣当初并没有想造反,只是朱允炆发现他这个叔叔很难对付,就在亲信的怂恿下,想再推演一遍主父偃的“推恩令”,纵使朱棣不想反,但朱允炆已经在策划如何推倒这个叔叔了,等到朱棣意识到朱允炆已经把刀架在自己的脖子上了,想活命也只有造侄子的反。

    只是朱允炆错估了自己的实力,不知道汉武帝用主父偃的时候,他的实力是强过其他诸侯的,显然朱允炆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只是想到了汉景帝剿灭了七王之乱,而谁是他的“周亚夫”,他就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失策啊。他的人大都是文人儒生,而朱棣的人却多是战将和谋士。战事一起,不是吟诗作画,而是刀枪剑戟,血肉横飞的战场上的较量。

    而姚广孝不但知识渊博还是个大阴谋家,他不稀罕荣华富贵,只是不甘心自己的一身本事无用武之地,做一个默默无闻的和尚。他想做一件大事,因为他看出朱棣会成功。

    姚广孝见到朱棣是在洪武十五年,这年马皇后病逝,太祖朱元璋广寻天下高僧分配给各个皇子,让高僧们在众藩国的封地里修寺诵经,为马皇后祈福。

    当这批高僧与众藩王见面时,其中的道衍和尚姚广孝一眼就看上了燕王朱棣。可以说这些道士啊和尚的都还真是会看,当年张三丰就是一眼看上了只有六岁的朱棣,而如今朱棣又被姚广孝看中了,他便自荐要跟随朱棣,这年姚广孝已经四十七岁。

    而当时英俊潇洒的朱棣却不喜欢这个年纪一大把,又长得丑陋不堪,体态臃肿的道衍和尚,所以就装着没听见不表态。但姚广孝却悄悄地凑到朱棣面前,对他耳语道:

    “贫僧为殿下奉送一顶白帽子如何?”

    朱棣听到心里一惊,从小跟随张三丰学艺,颇有些禅心慧根的的朱棣顿时明白,此“白帽子”,非帽子,而是“王“字之上加一”白“字的”皇“字。

    朱棣瞅了姚广孝一眼,沉默了片刻,随后向父皇请求把姚广孝许给自己,从此如虎添翼。

    建文元年七月,燕王以“清君侧”为名举兵,史上称为“靖难之役”,意思是为皇帝解除危难。姚广孝留守北平,虽然他没有直接随军出征,但整个战争的战略战术都是由他策划的。是他建议朱棣轻车简从,绕开大中城市直取南京,只要拿下南京,就大功告成,毕竟朱家的江山,朱家人坐,与百姓无干。

    可以说,如果没有姚广孝的“直取京师”的建议,以朱棣的兵力,要打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那可得猴年马月,而且结果难料。

    所以朱棣认为“靖难之役”姚广孝有功,希望他还俗进宫做官,还送给他一处大宅,两个美女。但姚广孝如同张三丰一样何等的聪明,他深知功高震主的道理,“狡兔死,走狗烹”。于是他坚决不还俗,不娶妻,不要美女,也不住大宅。唯一与张三丰不同的是他还是不舍得完全避离红尘,他是犹抱琵琶半遮面,选择半隐退,仍同意入朝为官。

    所以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