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玉带林中挂(第1/6页)  漫话红楼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漫话红楼

    向四夕著

    《红楼梦》是一本奇书,具有一种让人一沾上就欲罢不能的魔力,这是其他文学作品望尘莫及的。两三百年来,多少中国文人墨客为之倾倒,它是多少人床头必备百读不厌的爱书。红学经久不衰,很多人甚至终其一生研究它,这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它不仅是一本单纯的文学作品,更是一本包罗世态万象的百科全书。人生不如意十有,而今年近五十知天命的我此生最恨红楼梦未完,就像张爱玲那样,嗜红成癖。

    每个人眼里都有一部红楼。看了一些红学研究者或爱好者的红学作品,特别是一些续本,其中也有诸多共鸣之处,但也有太多不敢苟同的立场观点和意趣取向,这让我如梗在喉,亦想一吐为快。张爱玲著有一本《红楼梦魇》,我很喜欢这个书名。梦魇是痴迷的最高级,我不敢和她争锋,那就信笔写一本《红楼梦萦》过过瘾吧。

    民国第一才女张爱玲在《红楼梦魇》里反反复复绕来绕去地纠缠在红楼的版本上,可见她对红楼研究之深。不仅如此,我在她几乎所有的作品里都能看到红楼的痕迹,可见红楼对她影响之大。张爱玲如此,林语堂的《京华烟云》c巴金的《家》等简直就是活生生的红楼再版。红楼对后世许多中国作家的影响是超乎想象的,而迄今为止,没有一个中国作家的作品能够超越红楼这座巅峰。

    多年来,我对红楼亦魂牵梦萦,这几乎是我唯一的嗜好。夜里梦里,总是想着穿越,去和地下的作者曹公神交,想要把他的断梦续上。在续梦之前,我想写一些红楼随想,以便更全面地表达我对红楼的解读,展示我眼中的红楼。虽然红楼的魅力妙不可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还是忍不住跃跃欲试。

    1c玉带林中挂

    关于红楼,我有一个最基本的观点:那就是不喜欢林黛玉,就没读懂红楼梦。这或许在许多人看来很偏激,也很幼稚可笑,但我绝不动摇。

    我最早读的红楼是高额续版,那是在初中的时候。2007年5月13日,八七版红楼林黛玉饰演者陈晓旭去世之后,我到新华书店去买了八七版的光盘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陈晓旭之死,几乎和黛玉之死的季节差不多,冥冥之中实在太巧了!

    坦白地说,红楼之所以吸引我,首先是因为书中塑造了林黛玉这个形象,其次是贾宝玉,再次是宝黛的爱情,最后才是象征封建贵族衰败封建制度腐朽的金陵十二钗以及众多红楼女儿的鲜活形象和悲剧命运。我觉得无论是黛玉还是宝玉,在古今文学作品中都是全新的形象,对他们的塑造,老曹也是拼了,倾尽了一生所有的心力和血泪。诚然,几乎所有的文学经典,都是因为成功地塑造了个性鲜明或复杂微妙的人物形象,让人觉得既真实又传神。但这些塑造成功的文学形象基本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代表性和普遍性,都不及宝玉和黛玉那么出神入化,那么独具一格,让人拍案叫绝。

    红楼让我着魔,是因为我觉得我太懂宝黛,也太懂宝黛之间的爱情了。林黛玉之所以吸引我,是因为我觉得自己和她的性情很相像,她的所有心理活动和言行举止,我都特别懂,那种懂可意会不可言传。而宝玉那种博爱又专情的个性,更是独步古今文学长廊。宝黛的魅力在于,他们和所有人一样食着人间烟火,却冥顽不化地不改初心,丝毫不向现实妥协,特别是寄人篱下的柔弱孤女林黛玉。一句“我是为了我的心”,她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还泪一生的不归路,并丝毫不在意世人给她贴上“尖酸刻薄c目无下尘c多病多愁c不宜室宜家”等标签,这是她所处的贾府及大观园多数人对她的人设,也是后世不少红楼读者对她的偏见,然而这都是对她多么深刻多么荒谬的误解和误读!

    一部红楼,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老曹抛洒了满腔血泪,极力讴歌众多青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