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0001章 街遇小毛贼(第1/3页)  大宋漕运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自古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赵钱孙李周吴郑,七十二行佬将英。江河情牵百舸梦,晓风残月醉杨柳。三教九流琼花落,五行八作竞风流。

    大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因“花石纲”而更改的“直达纲”漕运方式,在实际运行的两年当中弊端丛生,致使被民间称为“漕司”的朝廷三司上书奏请,得皇帝赵佶御准后诏令天下停止“直达纲”,重新恢复昔日的“转运法”,重置被拆除的所有“转般仓”。

    诏令出,处“太湖熟、天下足”的淮扬之地,关系大宋“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供给的漕运生命线……隋唐大运河旁,沉寂两年的扬州城再次恢复了它的漕运活力,热闹非凡。

    也在这时,腰上没有缠着十万贯,也没有仙鹤可骑的木易坐船自汴京出发,顺着汴水南下,经淮水入古运河维扬段,一路悠哉悠哉地欣赏着沿途的风景,于烟花三月之际来到了这座在大唐时代有着“扬一益二”美誉的扬州城。

    细雨纷飞的扬州城东关码头,同船而来的行人因担忧被雨淋湿,一上岸后皆都匆匆离去,唯有木易连手中的油布雨伞都不曾打开,伫立在东关码头上深情四望,任凭雨丝不停地拍打他的黑发与棱角分明的脸颊,细雨很快便湿透了他身上的白色衣袍。

    看似平静的古老运河自扬州城东面流过,静若处子般向南而去,在南边不远处的瓜洲码头与奔腾而来的滚滚长江交汇,宛若一对缠绵了千年的恋人,用昼夜不歇的浪吟声感恩春秋时期在筑邗城时“第一锹”凿邗沟而帮它们系上月老红线的吴国最后一位国王——夫差。

    当然,它们同时也在感恩后来包括隋炀帝在内的无数给过它们全新生命华章的万千华夏儿女。

    木易深情地望着眼前这条“隋朝开河,唐宋受益”的大运河时,那漫天斜飞的雨丝湿了他的黑发,顺着他的发际淌到额头,凝聚成水珠儿顺着他的剑眉滴在了他长长的眼睫毛上,随即黯然滑落。

    他的眸里涌动起了淡淡的薄雾,那从眼睫毛上滴落下的晶莹水珠儿,顺着他棱角分明的脸庞淌下,留下道道长长的印痕。

    眼前熟悉的一切,让他想起了他自己八岁那年在那个雷电交加的磅礴大雨天,为寻找他失踪的妹妹而不慎跌入河道,被义父“八镜老人”南门云所救的那件陈旧往事。

    “爹,娘,孩儿我从来都不曾忘记过咱杨家的仇恨,孩儿今日回来了,定会找出当年谋害咱杨家的凶手,拿回本属于咱杨家的一切,还所有冤死的杨家人一个公道,让咱杨家人瞑目九泉下……”

    阔别十四年,他终于再次站在了这片生养他的故乡水土上,宛若远离归来的游子重新回到了母亲的怀抱中,而这漫天雨丝就恰似故土“母亲”温柔的双手,正轻抚他伤痕累累的心灵。

    往事历历在目,他脸颊上滑落的那些晶莹水珠儿,已然无法分辨出究竟是雨水还是他眸中淌下的泪水。

    水珠儿流进他的口中,一股淡淡的咸涩味让他的心渐渐归于平静。

    良久,他眸中的薄雾消散,黑白分明的瞳孔散出了冷毅深沉之芒,其间有一抹幽冷的杀气一闪而逝,然后转身离开了东关码头,进入了扬州城。

    他在城中并不太显眼的一条街里找了间挂着“久住老王家”招牌的普通客栈住了下来,他这一住便过去了一个多月。

    这一个多月里,他曾身着绸裳手摇折扇像一名风度翩翩的文人公子去过瘦西湖赏琼花(宋朝时此湖本名为保障湖,瘦西湖之名最早见于清初吴绮《扬州鼓吹词序》文献记载。);进出过小秦淮河两岸那些灯红酒绿只有那些富贵人家才能一掷千金风流得起的风月场;甚至还曾经大手笔地包下过一艘私船,沿着城内外纵横的水道,去细数了一遍城中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的杜牧那句“二十四桥明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