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三章 卖剑(第1/4页)  何羡仙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大楚祯玺八年腊月十六,天降寒雪,北燕大相国赵壑为国捐躯,为北燕还活着的百姓换来了一张保命书。北燕国上下无不披麻戴孝,就连那正爻殿九龙椅上的燕王阁,也退去一身鲜红龙袍,换了一袭白袍上殿。大相国仙逝的消息很快便传遍了四国九州,就连天姥山中稻香村这种偏僻避世的地方,都得知了这一消息。

    战争开始了,但稻香村的村民却不为所动。他们在这里扎根落户不知道已经有几代人。只知道背面山腰上的那些个祖坟都没了名头,谁家是谁家的都分不清。别说外面打仗,就算是天塌下来了,也惊动不了稻香村的人。这里便是他们的家,是他们的根。所以他们也没什么可慌张的,人在根还能怕他叶落不归根不成。

    雪下得不大,却下了很久。天姥山四面山头都盖了个莹白,稻香村也映着山,换上一副雪白新装。如此看来,这隐世山村和这不高不低的天姥山承接一色,倒是有几分琉璃世界的模样。到了冬天,家家户户也都闲了下来,少了要做的农活,闲下来的村民自然要自己找些乐子。

    稻香村有个私塾先生,姓李名儒,村里人都叫他李先生。他原本是奔着读书人皆想要完成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一想法,背着竹笈,一袭青衣,手拿圣人书,腿行万里路。可谁曾想却遭了个山匪劫道,看他一副穷酸相便劫了他身上仅剩的些碎银子,又将他打了一顿再才放他一马。没了银子又挨了顿打,寒冬腊月的他那小身子骨早就遭不住,倒在了稻香村村口。所幸那阵子正逢年关,几个去城里回村的小伙子见了李儒“横尸”村口,这大冷的天还下着雪,本来以为都是死人了,却有个胆大的汉子上去试了试发现还有鼻息,这才带回稻香村。李儒可不像沈云生那般体质,又染了风寒,一养就是半年才能下地。李儒读了十几年圣人书,最为看重的就是这三纲五常,何况村里人可是救了他一命,他自然也要知恩图报。可想了想自己活了三十几年,约莫着能拿出手的也就是读的书和写的一手好字。所以他干脆办起了私塾,不收钱的让村民家的孩子到私塾念书。逢年过节也会帮着家家户户写个春联对子啥的,说是不收钱,但村民们送孩子去私塾都会顺带给李儒送些腊肉鸡鱼什么的。这时间久了,李儒就在这稻香村住了下来。每天教教书写写字,到了农忙的时候也会跟着下地。原本白白净净的他,现在也黑了不少,少了几分书生酸儒气,更接地气了。

    虽说不去走着万里路,但李儒这读万卷书的心思可没变。过年时汉子们去城里备年货,他基本都是跟着去买上几本便宜书就够他翻上一年。后来他也觉得到了年关前村里有些冷清无聊,私塾也放了假,自己除了读书写字,也是没了事情可做。所以他干脆在村里那棵大槐树下摆上一张桌子,一张椅子,一响惊堂木,干起了说书先生的活计来。这一说就能从腊月十五说到出了正月,这一说,就是七八年。

    等雪停了,李先生今日又早早的来到大槐树下,槐叶落得个干净,和一旁几棵正直好时节的梅花正是个反差。桌椅上也对了几寸积雪。李先生拂去桌椅上的积雪,嘴里念念有词,“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却传来一声青年之音,“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李先生,今个儿打算说些啥?”

    李先生抬头笑了笑,看了看眼前的男女,又看着远处结伴而来的孩童又说道:“前些日子说了说千百年前的纷乱沙场,今儿个咱说一说那红尘之外,超凡脱俗的山中仙人。说一说那青云山上,浩荡恢弘的千百剑仙。”

    约莫着来了十来个孩子,还有那么些个村里老人,李先生一拍惊堂木,便说起了那芸芸山中仙人的故事。李先生说的头头是道,沈云生只是觉得神奇,没想到这书中故事竟与山上修士相差无几,仿佛像是撰写此书之人,就是那万千修士中的一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