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八十八章 分地(第1/3页)  打造宋帝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农家从野生稻谷中,所筛选培育出来的稻谷种子,自然远远不能与后世解决了十多亿人吃饭问题的杂交水稻相比。戴言也很有自知之名,哪怕他得到了那样强大的稻种,脱离了农药和化肥,他也同样无法达到后世那样的产量。

    而且以如今宋国和南方扬州之地所拥有的人口数量,太高产的粮食产量,也完全没有必要。戴言所需要的,无非就是能够快速的改变吴人以及越人,那无比穷困的生存环境。

    没错,如今未开发的扬州,尤其是吴越之地,别说与北方诸国相比了,就是连楚国也都是完全不如的。

    如今整个扬州,农业最发达的地区,算是淮水以南,长江以北的江北地区。此地栽种着与楚国境内相似的稻米,采用的是火耕水耨的原始耕作方式。

    火耕水耨,即是在耕种前,先放火烧去田里的野草与蓬蒿,再下种,这即是火耕;当禾苗长出七八寸以后,再及时将杂草除去,并将水灌入田中淹没并闷死杂草,使之腐烂成为肥料以助稻种生长,这就是水耨。

    这样的耕作方式,虽然效率低下,并且对于土地是一种极大的浪费,然而却也还是处于农业的范畴,让淮南的庶民们能够吃饱饭。而与之相对的大江对岸的吴越之地,与江北淮南之地比起来还要更加落后。在这些地区,不仅金属农具极其缺乏,大部分庶民甚至连火耕水耨的原始耕作方式都不能掌握,他们一半的食物,都是来自于江南那众多的鱼鳖。

    若是整个扬州一直都保持如此落后的耕作方式,并且处于如此落后的经济环境中,扬州之地非但不会成为宋国未来发展的阳光之地,还会成为拖死整个宋国的累赘,这是戴言万万不能容忍的!

    当扬州之地正式归属宋国以后,整个宋国上下,就开启了一轮开发扬州的热潮。

    扬州之地,十倍于宋国本土,这样一片广阔的领土,自然不可能由戴言本身所属的宋国公室完全占据。对于扬州之地的分配,戴言选择了多种多样的方式来进行处理,用来确保宋国各阶层都能够从此次开疆拓土中获利。

    首先获得土地的,乃是那些在战场上杀敌,获得了战功的将领和士兵们。宋国的军事,仿效秦国的军功授爵制,但在具体执行方面,却是有着差异。

    秦国的军功授爵,基本上就是斩获一个首级,算作一个军功,就可以获得一级爵位。从最原始的公士,一直到最高等级的彻候,共分为二十等级。

    在戴言看来,秦国实行如此野蛮而又粗暴的军功授爵制,也是没有办法的事。秦国士兵大多为乡野农民,军功法和他们说得太详细,他们也听不懂。而且秦人在与西戎战斗时,也有着斩杀敌人并获取其首级的传统,商鞅将秦人的这一传统融入军法中,让秦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极为优秀。然而这样的军法,却也导致了秦军极为嗜杀。发展到战国后期,秦军动不动就进行大规模的杀降,与这样的残酷的军法乃是息息相关的。

    戴言不希望宋军发展成为像秦军那般,成为没有任何底线的军队。毕竟那样的军队虽然战斗力极高,在战场上表现良好,然而却也让秦国在政治上失分。哪怕是最后秦始皇以绝对优势的武力,一举扫灭六国,统一天下,秦国也终究得不到天下民心,并导致了秦国最终的崩溃。这与人们对“虎狼之秦”的失望,是有着极大关联的。

    宋军士兵大多受到了简单的教育,有简单的算数和识字基础,并对外界都有所认识。而在宋军中,虽然也注重个人的武力,但却更加注重最底层尤其是伍、什、百等小团体的团结。作为亲自上过战场,并参与过这时代战争的军人,戴言知道战争中,大部分的杀伤,其实都是由这些基层小团体来决定的。

    因而宋军虽然也会对战功突出的个人进行表彰,但是奖赏更多的,却还是这些基层的小团体。而这些小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