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7 章(第2/4页)  袁氏世范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年冬,白居易被召还京。后虽然出任杭州刺史,却也只作闲适诗与感伤诗,组织乐舞班子教演享乐。任满后,除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文宗大和二年,称病归洛阳,求为分司。后七年,绝意仕宦,优游养老,大中元年,以七十五岁高龄卒。

    人生世间,即如白居易少年早达之人,仗血气方刚,仗义直言,胸怀天下,至屡遭打击,独受异于常人之煎熬,只得作罢。认同命运,反得享福终死。其身世为悲为喜,世人自评之。  事不可苟成

    【原文】凡人谋事,虽日用至微者,亦须龃龉而难成,或几成而败,既败而复成。然后,其成也永久平宁,无复后患。若偶然易成,后必有不如意者。造物微机不可测度如此,静思之则见此理,可以宽怀。

    【译述】大凡人们要谋划着干一件事,即使是日常生活中最微小的事,也定会发生一些磨擦不如意而难以成功,或者快成了又失败了。经历几番后,才得以成功。然而这样反复以后,得到的成功却能保持永久,平安而又无有后患。如果偶然间有一两种事情很轻易就成功了,那么日后一定会发生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大千世界,事物的发展变化简直不可测度。静下心来好好思考一下,就能明白这个道理,对于事物的成功与失败也就能够安然释怀了。

    【评析】唐太宗“十八岁便举兵,年二十四定天下,年二十九升为太子”。

    其间南征北战,扫除群雄,又与兄建成、弟元吉兄弟相残,争夺皇位登九五。唐太宗登位时,全国经济仍凋破不堪,各地灾害频仍,社会矛盾尚未缓和,民心还不十分安定。如何治理这个国家,医治战争创伤,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唐太宗出生在隋朝的盛世,又经历了隋末的动乱和隋王朝的灭亡,特别是隋亡,在他脑子里留有深刻的影响。

    以隋亡为鉴是贞观年间唐太宗与近臣不绝于口的话题。隋王朝是一个十分强盛富庶的统一帝国。其储备的粮食可供五十年之用。隋炀帝继位时,海内殷阜,可是不到十三年,国家便分崩离析,短命而亡,原因是什么呢?唐太宗自己总结说:一是由于隋炀帝“广治宫室,以肆行幸”,所造离官别馆,自长安至洛阳,乃至并州、涿郡,“相望道次,遍布各地”。二是美女珍玩,征求无已。唐初平长安,李世民见隋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可见隋炀帝贪心不足,yù壑难填。三是“东西征讨,穷兵黩武”。总之隋炀帝恃其富强,不顾后患,徭役无时,干戈不停,使百姓无法生活。激起反抗,终至“身戮国灭”,为天下所笑。这一切是唐太宗“耳所闻,目所见”的亲身经历。因此他“深以自戒。”他从隋王的教训中,还深刻地认识到,封建王朝的气数长短,虽然取决于天命,然而“福善祸yín,亦由人事。”也许是自己为唐二世皇帝的缘故,唐太宗对与隋亡有相同特点的秦亡的历史也十分感兴趣,认为秦虽“平六国,据有四诲”,但“恣其奢yín,好行刑罚”,结果也是“二世而灭”。他因此得出结论说:“为善者福祚延长,为恶者降年不永(传位不长)”。唐太宗进一步认识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威力。他说:“可爱非君,可畏非天子者,有道别人推为主,无道别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对于魏征所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太宗深以为然。又与大臣一起讨论“君道”,他说:“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ròu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yù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又说:“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因此他指出:“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若安天下,必先在其身。”“存百姓就是必须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正其身,就是君主必须“抑情损yù,克己自励”,克制自己过分的奢侈yù望,不因自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