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6 章(第2/4页)  袁氏世范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原文】cāo履与升沉,自是两途。不可谓cāo履之正,自宜荣贵,cāo履不正,自宜困厄。若如此,则孔、颜应为宰辅,而古今宰辅达官,不复小人矣。盖cāo履自是吾人当行之事,不可以此责效于外物。责效不效,则cāo履必怠,而所守或变,遂为小人之归矣。今世间多有愚蠢而享富厚,智慧而居贫寒者,皆有一定之分,不可致诘。若知此理,安而处之,岂不省事。【译述】品行的好坏与官职的升降,是两回事,并没必然联系。不能说品行端正,就应该享受荣华富贵!也不能说品行不端,就一定遭受厄运,如果那样,孔子、颜回等人就应该当上宰相了。而古往今来的宰相和达官之中就不应有小人了。培养自己的德行自然是我们应该做的事,不能因此而带有什么功利目的,否则,一旦没有达到目的,就必然会放松了在品德方面的修养,使得原本奉行的信念有所改变,从而沦为小人之类。

    如今,世间有很多愚蠢的人在享受富贵,而聪明的人却很贫寒,这些都是上苍安排好的,不必深究。如果明白这个道理,泰然处之,岂不省去许多烦恼!

    【评析】袁氏这段话是对封建社会里那些有能力却不能施展,郁郁不得志的知识分子进行的安慰。试想,一个人特别是那些腹有锦绣,才高八斗之士,如何能够没有所图?所图得不到实现,如何能不抱怨?抱怨又无处诉说,只好归于天数。孔子四处奔走,不见用,只得说:“用舍由时,行藏在我。”又叹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他看到颜回德行端正精纯而受贫困,子贡疏于学问而发大财,亦是百思不得其解。孟子更是豪杰,他说:“夫不yù治天下,yù治天下,当今豪杰,舍我其谁!”他认为治天下“易如反掌”。但也不得梁惠王用,徘徊留恋于梁卫之间,希望梁惠王反悔后来召他,最终叹息而去。苏轼比孔子开通些,说:“用舍由时,行藏在我,但悠游卒岁,且斗樽前。”正应了袁采“安而处之”之说,果然是随遇而安,随缘而处。但却“不省事”。受了许多波折。  世事更变本无常

    【原文】世事多更变,乃天理如此。今世人往往见目前稍稍荣盛,以为此生无足虑,不旋踵而破坏者多矣。大抵天序十年一换甲,则世事一变。今不须广论久远,只以乡曲十年前、二十年前比论目前,其成败兴衰何尝有定势!世人无远识,凡见他人兴进及有如意事则怀妒,见他人衰退及有不如意事则讥笑。同居及同乡人最多此患。若知事无定势,则自虑之不暇,何暇妒人笑人哉!

    【译述】世上的事,变化多端,这是客观规律。现在世人往往看到眼前的家业稍有些兴旺,就以为这一辈子的生活都不用发愁了,不知道转眼间,就家破人亡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大抵天干十年遇一甲,世上的事就随着一变。现在不要论说多久以前的事,就说乡里十年前、二十年前的情况与现在比一比,就会发现,成败兴衰是没有定式的。世上的人没有远见,只要见到别人兴旺发达或者有一些顺心遂意的事就心里嫉妒,见到别人家业衰败或有些不顺心就讥讽嘲笑人家。同家族或同乡的人,最容易浸染这种毛病。如果知道凡事没有固定不变的道理,那么,为自己的未来考虑恐怕还来不及,又哪里有时间去嫉妒别人,讥笑别人呢?

    【评析】封建社会人们之间的关系最是势利。俗话说“穷文富武”。大凡读书人,多系贫寒人家的子弟,困为怀着一朝高中,博个封妻荫子的希望,往往苦耐饥寒,死读诗书。虽也有少数人“十年寒窗人不知,一朝高中天下闻”。但也是在饱受世人冷眼之后了,所以从读书人身上最能看出世人的无知与世俗。《儒林外史》中描写周进、范进中举前后,反映此种情况最是精绝,范进一事,中学课本选入,大都熟悉。特说周进事。

    周进年过六十,却不曾中过学,靠替给人家坐馆,挣几两银子过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