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1章 高句丽抵挡不住 杨玄感走投无路(第1/3页)  我们的唐朝岁月幽默白话全唐史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在各种条件都不利于杨玄感的情况下,他不退反进,被困在洛阳城下,埋锅造饭吧,明天狠狠地敲它一下。

    杨玄感这次是半路上丢算盘,失算了,杨广的军队从高句丽回来了,包围了杨玄感的杂牌军。

    杨玄感这一闹,真的解救了辽东城的高句丽军,但一句感谢话都没有。

    杨广第二次亲征高句丽的完美计划彻底泡汤了。

    出门是豆渣,在家称老大,杨广要来清算这些不安定分子了。

    俗话说:“拄拐要拄长的,结伴要结强的。”杨玄感未理解其中奥妙,在进攻洛阳失利后,却意外俘虏隋朝文臣,内史舍人韦福嗣,两人变成了要好的朋友,把才华横溢的李密凉在一边。

    拔了毛的凤皇不如鸡,韦福嗣本不想造反,无奈成了别人的俘虏,过一天是一天,有时提点建设性意见获得好感,日子还是越来越有滋味。

    要检验一个人是否真心战到自己的阵营中来,必须写讨隋檄文,韦福嗣是个文人,讨伐文章是他的一绝,但是杨玄感叫人备好笔墨纸砚交给他之后,却得到的答复是:我不写。

    这叫给脸不要脸,活脱脱一头犟驴。

    李密不得不起来说话,得为自己的利益着想,他已经很烦韦福嗣这个人了。

    李密主张杀了韦福嗣,理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不是和我们穿同一条裤子的人,他撅起屁股,就知道他那屁是啥味了,此为奸人也,迟早会坏菜的。”

    没想到,杨玄感像是喝了迷魂汤一样,不听李密的劝告,越来越不信任李密。

    很多时候,人碰到不敬东家敬伙计,认错了主的事儿,那得想想自己的后路了。

    李密头脑非常清醒,悄悄地找来与自己熟悉的人商量对策:“我们跟着老大一起出来混,但他不听取建议,争取获得更大的胜利,长此以往,那是茶杯盖上放鸡蛋,靠不住的,我们迟早会被别人包饺子的。”

    换句话说,李密觉得自己是厕所里寻灶王,找错了地方。

    正当李密和他的战友一筹莫展的时候,韦福嗣脚底抹油了。

    因为,自古以来,食君之禄,担君之忧的口号已经深深也烙印在了一些官员的头脑里,造反始终不是正道。

    韦福嗣就是这种口号的典型代表,积极拥护者,同时又是受害者。

    韦福嗣逃回洛阳后,反而被杨广砍了头,听到这条好消息之后,李密如释重负也松了一口气。

    好了,杨玄感造反了,杨广回国了,胖得像行走的沙包的,瘦得像竖立的旗杆的,都像赶集似的集拢来,折腾着统一不久的大隋帝国,铁打的汉子也经不起折腾,真热闹。

    母鸡生蛋咯咯叫,生怕别人不知道,英雄好汉们看到杨玄感敢第一个吃了大螃蟹,纷纷向螃蟹店老板说:我也来一只。

    接下来,杨玄感做出了一个大胆而冒险的决策,寻找隋军决战。

    因为他看到了自己的软肋,而且是无法把软肋变成肱二头肌了,这个软肋就是没有自己的根据地,打一枪换个地方,粮草不足,唯一的办法是孤注一掷,破釜沉舟,胜败在此一举。

    于是,一个叫北邙的地方成为了杨玄感和隋军决战的场地。

    北邙是个小地方,一下子汇集十几万人,连个转身的地儿都没有。

    要比武也要找个宽敞地儿,在北邙小地方战死,连个经济适用坟都捞不着。

    如果说杨玄感好似矮子想登天,不知天高地厚,就是下结论得早了点。

    别看杨玄感临时拼奏成一支武装力量,没有多少战斗力,但是他本身就是一员虎将,每战都能身先士卒,调动了土兵们的积极性。

    北邙战役开打后,杨玄感的军队占了很大优势,主要是他采用一个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