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7章 徐光启的担忧(一)(第1/2页)  今年闯王不造反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北京城,明代的政治中心。

    朱棣在夺取皇位之后,于永乐元年1403年正月改北平为北京,二月改北平府为顺天府,永乐四年1406年决定迁都,并于第二年即下诏开始营建宫殿、坛庙。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步完工后,第二年正式迁都北京。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建成的,从整个城的平面布局来看,呈“凸”字形结构,且外城包着内城的南面,内城包着皇城,皇城又包着紫禁城。从外城到紫禁城,城墙的外面绕以宽且深的护城河。这样皇帝居住的紫禁城就成为全城的中心,处在层层拱卫之中。在城的四周再布以天、地、日、月坛,紫禁城俨然是“宇宙的中心”了。

    崇祯二年,皇太极率领满清大军兵临北京城下,城内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平民百姓,无不惶惶不可终日。现在虽已退去,又时值新年,但是城内依旧弥散着一股压抑的气氛,再加上天寒地冻,大街上完全没有往年过节的热闹。

    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破了宁静,马上之人俨然穿着边军军服,直奔内城而去。偶有行人见状急忙避让,面色麻木的看看远去的快马,重重地叹口气,又不是边镇捷报,否则这送信兵早就大呼小叫地嚷嚷开了。

    送信兵士并没有像往常一样直接去兵部衙门,而是转弯来到西城,行至一大宅门处下马整整衣衫,上前叩门。

    宅子占地不高大的墙壁、崭新的红门,无不彰显宅子主人地位的尊贵。门楼上挂匾额,上书龙飞凤舞两个大字“徐府”。

    开门的是一位五六十岁的老仆人,得知边军来意后说道“这位小哥来的不巧,我家老爷今日外出不在府中,要不你把书信放我这,等老爷回来我再呈给他。”

    边军兵士面露为难之色“这来时我家大人再三叮嘱信件必须面呈徐大人,我连兵部还没去报备就直接来这了。”

    老仆心里纳闷,没听说老爷和陕西那边有什么来往啊,仍是客气的说道“那只有劳烦小哥等一等了,这大冷天的,你们也是受罪,到我这小门房里喝口热水暖和暖和吧。”

    “王大叔,是有人找爷爷吗?”一个男子声音从门口传来响起。

    边军兵士转头一看,只见一位面目清秀的男子搀扶着一位老人慢慢走了过来。老人身材不高,身着绸缎棉服,花白的头发和胡子,脸上最引人瞩目的是那深深地“川”字纹和明亮的眼睛。

    老人没有在意兵士的打量,笑眯眯的看着他。仆人迎了上去,恭敬地说道“老爷,小少爷,您回来了。”

    兵士意识到自己的失礼,连忙疾行两步来到老人面前跪倒在地“小的拜见徐大人,大人恕罪。”

    “起来吧,你是?”徐光启在北京、天津居住多年,仍是改不掉自己的南方口音。

    “启禀大人,小的是陕西延绥巡抚洪承畴洪大人标下送信小兵,奉我家大人之命特向大人呈献书信一封,请大人敬启。”

    “洪承畴?”徐光启有些疑惑,前几日朝会之时自己倒是听闻过洪承畴之名,可是和自己素无来往,今日怎么会“好的,书信我收下了。爵儿,通知账房支取些银两作为这位小哥的辛苦费。”

    身旁的青年人正是他的次孙徐尔爵,今年二十岁。他点头应下后转身离去,而徐光启则自己回到了正房大厅。

    徐光启打开信件,纸上纤细工整的笔迹让他眼前一亮,没想到陕西那地界也有人用“鹅毛笔”书写。徐光启自三十来岁的时候就与西洋人接触,之后交往甚密,与利玛窦等多位西方学者、传教士合作译书,对这鹅毛笔和横版书写自是不陌生,不过初次见到有人这样书写汉字信件,倒也稀奇。徐光启通读一边信件后,心中惊讶,又是仔仔细细的逐字逐句读了一遍才把信件放下,习惯性地皱着眉头闭目思索起来。

    徐尔爵走进屋子,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