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四章 公主遇难(第1/3页)  巴国传奇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公元前三二五年,秦国嬴驷改公称王。这一年,嬴驷三十岁。

    秦王嬴驷是怎样一位大王呢?

    商鞅之死就是他一手造成的。秦孝公时,商鞅千里迢迢从卫国跑到秦国帮助秦孝公主持变法,提出废井田c重农桑c奖军工c实行统一度量和郡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得到秦国民众的普遍欢迎,却严重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历史一再证明,改革必然涉及现有利益格局的变动,改革的最大阻力来自于既得利益集团。因此,改革就必须剑指复杂的利益集团,不得不在反复博弈中艰难推行。嬴驷为太子时,一度触犯禁条。太子是国君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商鞅就用墨刑处罚太子的两位老师,结果一个老师脸上刺了字,一个老师被割了鼻子。其实这两位老师也不冤枉,谁叫他俩教唆太子公开出来反对新法呢。秦孝公去世后,嬴驷继位,脸上刺了字和没有鼻子的老师趁机报仇,旧贵族也骟动:“全国妇孺皆知商鞅变法,商鞅的威望比国君还高,多么危险!”赢驷早就恨之入骨,便下令逮捕商鞅。商鞅听到风声,立即逃跑。半路上,需要找一家客店住宿,店主不知此人是商鞅:“商鞅定下规矩,留住没有官府凭证的人,店主要受‘连坐’处罚。”商鞅听了,欲哭无泪,不得已,只好继续赶路,终被抓获,惨遭车裂之刑。在商鞅变法中,为便于管理人员流动,颁布法令要求投宿者必须有凭证,就是因为自己这条法令才使自己车裂身亡,故有“商鞅变法c作法自毙”之说。商鞅虽被杀害,但通过变法却实实在在地使秦国富强了起来。

    理论上周天子是天下共主,但诸侯列强先后称王,较早的是远离周室的楚国c吴国c越国。楚国是第一个称王的诸侯,公元前九一三年左右,熊渠冒天下之大不韦,自立为王,公元前七零四年,熊通自立为王。吴国寿梦于公元前五八五年称王,越国勾践于公元前四九七年称王。只要自身有着过硬的实力,就不会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周天子早就成了摆设,根本没人在乎他,就连一些小国也来凑热闹,纷纷称王。秦国称王,就是向天下昭告,秦国站起来了。

    巴侯在枳城拥兵十五万,枳城以东各大城池将士也有十多万,兵力比巴王的二十万还要多。作为枳城守将的范受德,知道巴侯完全有实力称王,便邀约官员向巴侯建议,在枳城宣布独立,重新建国,公开称王。巴侯正有此打算,便征求楚王意见,意思是请楚国派大军前来协助称王。

    得到的回复是:抱歉啊,兄弟,这个咱不约,不能约,真不约。

    原来,楚国这几年的主要精力全部投入到谋划攻打魏国上。因为四年前,魏国犀首趁楚国丧期,联合秦军攻占了陉山(今河南省新郑市)。意思很明显,楚王要报仇,不会给巴侯派一兵一卒。

    巴侯就有点心冷了,审时度势,不急于龙袍加身:“巴国只有一个,巴王就是巴王,侯王就是侯王,称王一事,以后再议。”范受德等人还是打抱不平,就称呼巴侯为枳城王,称呼巴王为阆中王,巴侯默许了。巴侯占据枳城以东,早已脱离巴王的直接管理,其实就是一个独立王国。

    巴侯也有难言之隐。巴侯完全听命于楚国,每年要向楚王进贡,算是交“保护费”。五万楚军名义上归自己管理,实际根本管不着,还得提防这五万楚军反目成仇,威胁自己。当傀儡也不是那么好当的,既被巴人瞧不起,也被楚人瞧不起。有楚国大军在此,楚人前来经商的c观光的也越来越多。江州以东,其人半楚,在大街上看见两个人,一个是巴人,一个必是楚人。

    《华阳国志巴志》载:“江州以东,滨江山险,其人半楚,姿态敦重。”

    巴侯不称王,心里有怨气,就给阆中城下达了挟持公主和太子的指令。这既是对巴王的报复,也是检验内线的执行力和忠诚度。为了让这批内线为自己卖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