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四章 空穴来风(第1/3页)  万历外史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快更新万历外史最新章节!

    农谚有云:霜降不起葱,越长越要空。九月初五霜降前后,农人们将田地中的菜蔬全部收了,该腌制的腌制,该窖藏的窖藏,为过冬做准备。于是田中除了小麦,便再难见到别的作物。

    麦田于此时仍需浇灌,只是水量要控制得当,以防徒长拔节难以越冬。一般到冬至或小雪节气前后,视寒气来临的早晚做一次冬灌,这一年的农活才算做完。

    不过霜降之后便算是进入农闲了,十年一度的大修黄册之事也下到了乡里。

    于百姓而言,修黄册不光要登记事产人口,排布此后十年的服役次序,定下税粮之数,还意味着要交一笔钱。因为修黄册的费用,官府是不会出的。

    通常一里之民编为一册,每册一式四本,每本用厚实的熏黄纸三张,裁成一尺二寸见方大小装订起来。加上裁剪、装订、登记、转运等等杂七杂八的费用,按说有两钱银子便足够了。但实际上每次攒造黄册,一里之民需为此缴纳大约二两银子。

    赤峪里一众里长、里老、总甲、甲首们在社学里计议了一番,定下均摊之议,核每户应缴纳黄册编修银二分。多出来的算是火耗及差人下来办事的接待费,这也是以往的惯例。

    秦州地广人稀,一里常分数村,光靠户房那几个胥吏书办跑死也顾不过来。故而其余各房也会协办此事,另外还有许多帮办白役。若不打典一下这些人,就怕会为祸乡里。

    负责杨家坪登记造册之人,是一个正经的户房典吏,姓王名江,年二十余岁,实是相当地年轻。不过于胥吏当中,此种情况倒不稀奇。有道是“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胥吏扎根本地,在衙中世代经营,老子退休儿子接班之事常有。

    王典吏带了两个白役帮办,在总甲、甲首的陪同下挨家登记,同时还会核验一下户牌。

    赤峪里总甲姓吴,年近五十,张吴庄人氏,同时还兼着保长一职。吴总甲平日很少来杨家坪,倒是往城里跑得比较勤快。

    杨铮作为杨家坪唯一的读书人,全程陪同了造册登记工作,这是老族长专意要求的。若说识字的重要性,从这黄册编造一事中便可体现出来。虽然大家缴纳的银钱中,有打典这些差人的部分,不至于将村中搅地鸡飞狗跳,可若人家笔下使坏,村人又如何能识得。

    胥吏在黄册中作手脚的事屡见不鲜,常有人名下莫名其妙地多出几亩地来,又或家中多了几丁,于是便要担负本不应承担的赋役。这些多承担的部分,自然是便宜了那些给胥吏花了钱的人。

    以往杨家坪会从吕家崖请个秀才过来,在旁监督造册登记之事。今年有了杨铮,当然就不用请人了。虽然他才读书没多久,尚未有功名,可本族人怎么也比外姓人更可靠一些。

    那王典吏对杨铮倒还客气,并未觉得他在旁边盯着碍眼,间或还与杨铮交谈几句,颇有拉近关系之意。

    二十一户人家的丁口、事产登记完毕,只用了不到一个时辰,随即众人便去田中核验田地,这又用了近两个时辰。待诸事完结,王典吏等人在老族长家用了顿便饭,便即回城交差。

    临走时,王典吏私语杨铮道:“衙中有人欲以‘杨古井’兴事,还请小心一些。”

    杨铮闻言不由微怔,小声问道:“王兄可否说得详细一些?”

    王典吏道:“目下我只听到些风声,待得了准信,定会前来告知。”

    杨铮道:“那就有劳王兄了。”

    送走一众差人,杨铮回到家中,细思王典吏告知的情况,觉得并非没有可能。

    吴知州将“杨古井”之事交与户、工两房同掌,本就是存了些心思的。虽不知刺史老爷心中有何章程,但此时农事已不甚忙,时机也该差不多了。而那些胥吏自然不会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