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6章 士大夫(第1/2页)  重生三国之父子天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能够最终赢得并维护统治者思想这些代表人,最终得到社会地位,社会财富,也就成为实际上三国时期的核心阶层。

    这些人不可能简单以杀罚,就可以把那些顽固的思想从头脑剔除,甚至这思想已经植入每个人正成长的幼童身上,这就是一种洗脑。

    所以,改制必须要得到士大夫的认同,更多时候,要顺从他们想法,利用儒家思想,听取这些人的意见,某些政策与管理才能长期得到拥护。

    诸葛亮所以能够得到刘备的喜爱,就是他骨子里士大夫的思想,维护统治者的儒家本道所始然,而不是他周洋这种自由想法,随意变幻,天马行空的东西。

    如果他还是二十几岁的小孩,早就被周围人的吐沫淹死,哪里有成长的空间。如同一棵树,生长大一片平原与生长在屋檐下,最后长成的模样一定会有差异。

    不过,听父亲周汤说,史学家认为,士大夫在西晋垮台后,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的北方士族才最终走向成熟,南方士族由于缺乏这种惨烈的,大开大合式的洗牌,沿着西晋的畸形轨道走向变态和完蛋。

    三国是一个士族登台的演变过程。曹操对士族尤其是大族,表现了一定程度的抗拒,杀杨修,杀孔融。尤其是杨修掺和了立储的问题,直接触了曹操的神经。

    孙吴自不必说,江东的外来政权。对江东派士族采用了一定程度的联合手段,像给顾陆兵权,可这是战况相对紧张的时期。到了孙权晚年这种相对平稳的时期,猜疑和忌惮就产生。

    刘备更是作为一个“流亡政权”一样来了益州,和益州本土士族的冲突自不必说。诸葛亮表现了比较高超的政治才能用严正的法制来处理蜀国问题,算是一种调和。而一心北伐,也可以理解成转移国内矛盾和注意力的一种手段。

    从曹魏出了“九品中正制”开始,士族利益就得到了空前扩大,蜀汉最后几年兴起的士族投降派,说到底就是看中了这套制度。最后三国归晋,归司马家,从此宣告士族登台。

    从东汉末年的士族形成,福利形成,到联合士族的政治策略,最后士族真正站上历史舞台,在当时,一个大族可以得到的教育资源是一个平民百姓完全想象不到的,同时产生的人才量更是巨大的。最后他们不仅成为这个国家(地区)的知识分子阶层,甚至可以垄断了这个国家(地区)的中产阶级。

    谁代表士族的利益,谁就能得到士族的支持,谁得到士族的支持,谁就得到了知识分子和中产阶级。

    所以,周洋最终得出结论,如果父亲真要在三国玩一把大统天下的游戏,怕不是那么容易,这些强大的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将是最大门槛,但如果利用好,发挥他们的作用,就会成为统治的最大支持力量。

    从开始他从蜀国五虎上将眼里,从众朝臣的不同意见里,看得出哪些是暂时容忍,哪些是同意,哪些是反对。不要以为,杀掉代表三国的这些明星人物,就可以顺利得到“天下”,实际上,这天下背后是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推动。

    当周洋知道,长安城被攻破,父亲面临的最大困境也将随时会出现。

    三国时期士大夫价值取向的变化,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首先,士大夫心目中君权神授观念淡化,使权臣篡位越来越无所顾忌。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犹托名周公辅成王,对士大夫的舆论还有相当顾忌。曹丕篡汉,还须借禅让作为掩饰,对君臣劝进再三假意辞让,然后才取而代之。

    篡位后对废帝多少还有一定优待,至少保全其性命。自司马炎篡魏,到南朝帝位更替,篡位变成赤裸裸的军事政变,对废帝大都从肉体上予以消灭。

    五代军阀甚至声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兵强兵壮者为之”。汉儒树立的天子受命于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