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月晕未央之“德王”归来》 第一章(第1/6页)  中西之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一登灵台天象警衰危

    下蓝田雩礼祈甘霖

    入夜之后,光禄大夫刘歆带领钦天监宗宣等一行弟子驱车抵达灵台。

    灵台位于骊山之下,原为阿房宫之“上天台”。秦始皇满心企盼从台上羽化登仙,御风飞天,结果死在二千里开外的沙丘平台,尸骨落得与鲍鱼同腐。不久项羽一把火,阿房宫化为焦士。唯独这座高耸入云的土夯平台完好无损。汉文帝把这座平台改建为观测天象的灵台。

    汉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关中大旱,八百里秦川从去年冬天没下一场透雨。池塘干涸,田地龟裂。大旱是“阳灭阴”之兆,表明君德亏失。近日又天呈异象,莫非皇天震怒欲罪汉室?他不敢懈怠,连续五夜亲临观看。

    拾级而上,盛夏的夜风从翠屏环列的终南山吹来,未能带来一丝花香和凉意,依旧热气灼灼。他凭栏远眺,帝京在沉沉夜色中入睡,

    唯独不夜的宫阙灯火万点,恰与垂落的银河相接,人间天上闪闪烁烁。

    刘歆字子骏,大儒刘向之子,汉高祖刘邦时期楚元王刘交五世孙。他读遍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从小跟随父亲夜观天象。他燃上一炷香盘坐蒲团之上。香还没有燃尽,耳边的林涛声、宿鸟声……全都消失了。他的身躯融入夜色之中,他的灵魂也融入无边的寂寥中了。这时他觉得周身三万六千个毛孔与周天三万六千个星宿所产生的场产生了感应。

    今夜繁星满天,二十八宿星光粲烂。东方青龙和西方白虎威风八面,虎踞龙盘;北方玄武龟蛇相安,气定神闲,蓦地南方朱雀星光闪烁,活像一只受惊的巨鸟,惊骇地注视西北方,缩缩瑟瑟抖个不停。

    丑正刚过,“大火”星出现,光芒四射,尾部亮得耀眼,向尸、鬼二宿移动,犯轩辕大星,随之消失在星空深处。

    刘歆好像从梦中惊醒,站起身迷茫望着远方。

    宗宣蹑足向前,“今夜‘大火’入‘鬼’出‘尸’,犯轩辕,《星经》有载……”

    刘歆手一扬,截断了他的话。

    “大火”’,也叫荧惑星。“大火”’兆凶丧,鬼尸二宿主死亡,

    全是灾星;轩辕大星为皇宫,荧惑犯轩辕,预示君主丧危……这点知识,他的随行弟子几乎无人不知,刘歆又岂能不知道吗?

    “尽信书,不如无书。”他冷冷训诫。

    “是。”宗宣一向崇拜老师胸罗万有,躬身而退。

    刘歆轻轻叹气,“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日蚀三十余,地震五十六,或为诸侯相杀,或为夷狄侵中国。灾变之意,深远难见。故圣人罕言命,不语怪神。”

    这哪里像当代儒宗说的话?汉代自董仲舒以来,“天人合一”之说演变为“谶纬”之学,专门谈天命,说神怪。刘歆从小随父亲研究天人感应,今日为何一反常态,说什么“灾变之意,深远难见”?而且还搬出早被汉儒忘怀了的“子不语怪力乱神。”这不仅有悖他平生所学,简直冒天下之大不韪了。

    然而台上的人无不洞察他的用心。而今主上失德,佞邪当道,

    百官愤懑,民怨沸腾,如果把荧惑犯轩辕的凶兆传扬出去,必定惑乱朝野,震摇天下。

    “然而……”宗宣欲言又止。荧惑犯禁,天象示警,钦天监职司所在,岂可秘而不宣?

    不意刘歆轻轻吟哦,“七月流火。”

    这是《诗经》中的名句。“火”就是“大火”,荧惑星。这无异告诉众弟子,荧惑星累现不过是一种常见天象,不值得大惊小怪。这似乎颠覆了《星经》丧危之说。众人默默无言。谁知他再次轻轻吟哦:

    “天何言哉?四时运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这回搬出的是《论语》,使用的是“截头露尾”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