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十七章 广济茅蓬(第1/2页)  灵异宝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兔走鸟飞疾若驰,百年世事总依稀。累朝富贵三更梦,历代君王一局棋。

    禹定九州汤受业,秦吞六国汉登基。百年光景无多日,昼夜追欢还是迟。

    五台山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它与普陀c九华c峨眉齐名,闻名於世,位于山西省大同东北,自古以来,为文殊大士的化迹道场。

    五台山的得名,由东c西c南c北c中五个山峰而来。山脉绵延,彼此相距很远,占地范围亦广,东南西北之间的距离,据非正确的测量统计,均有数千华里或近百华里之遥。

    其山的高度,以北台居首,海拔有三千余公尺。每入冬季,大雪封山,一片银色世界,交通断绝,确是甚美。直到春末,大雪溶化,始与外界恢复往来。朝山游客,亦以春末夏秋为最多。

    五台山为文殊菩萨的化迹道场。文殊为佛教中一位知名的大菩萨,助佛弘化,以智慧为首,佛陀在许多大乘经中,均以文殊为对象而广说大乘法。五台山与文殊的因缘,传说很早,在北魏之前的文献,即有记载。

    一千数百年来,五台山闻名于世,历代修建的寺院,为数甚多,其间有中国寺院,也有喇嘛寺院。前任中国佛教会理事长章嘉大师,即有寺院在五台山。

    民国初年,五台山中国寺院,曾经有人就较大而富有的分为三个等级:属于第一等级的计有十家;属于第二等级和第三等级的,也各有十家;至于其它不能入于等级的小寺院及穷苦寺院,更不知若干。综计五台山大小寺院之多,比之其它名山并不逊色。

    不过,五台山大小寺院虽多,但是有一特色,都是属于子孙制的,没有一家十方制的寺院。许多朝礼五台山的出家僧侣,到最大的寺院里挂单,只能挂单三日,三日后必须离开。因此,许多外省而去五台山朝礼的僧众,便感为难,主要是居住的问题不能解决。

    因为五台山的范围很广,每台的距离又远,山路崎岖,羊肠小道,并不好走;有些朝山僧侣,都是数步一拜,行程缓慢,所以,朝礼五台山的居住歇宿问题,也就成了一个重要问题。

    有些朝礼五台山的僧侣,往往都是自带粮食上山的。如果有人想在五台山居住,用功静修,由于五台山各家寺院的制度如此,根本无法成办的。

    大约是在民国元年(一九一二年),有江苏苏北宝应籍的乘参c恒修二位大师,朝礼五台山,挂单于塔院寺,深深感到这座佛教名山没有一处长期接众挂单的寺院为苦,他们因与塔院寺的僧众闲谈,表明心愿,要在五台山长住静修。

    塔院寺有人介绍他们去碧山寺。碧山寺是个穷苦荒凉的寺院,没有田产,寺内经济非常拮据,如果他们能够负担碧山寺的全部经费开支,可以加入碧山寺,成为该寺之子孙。

    经过商谈协议之后,乘参c恒修二位大师答应了一切条件,加入碧山寺子孙之内,并将碧山寺原有之子孙称为西房,他们新加入的称为东房。

    全寺的一切开支,概由东房负责。同时,乘参c恒修二大师,并在北台顶上创建广济茅蓬,接众挂单,成就僧家用功办道,俨然为一小型的十方道场。

    自此以后,朝礼五台山的各方僧侣,都到广济茅蓬及碧山寺挂单,或在山中长期居住。而乘参c恒修二大师,为了募捐碧山寺的经费,及广济茅蓬的道粮,二人轮流在外化缘,足迹遍布于全国各大都市。因此之故,大江南北出家僧侣,都知道五台山有一广济茅蓬,羡慕该处道风之盛。

    乘参c恒修二大师为广济茅蓬,有些不明原因的人,往往将碧山寺误为广济茅蓬。

    碧山寺原是一个破旧的穷苦寺院,没有寺产,也没有收入,虽然在五台山之中,却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寺院,谁也不去注意它的。

    自从民初乘参c恒修大师加入以后,广济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