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4章 泥土的气息(第1/5页)  七月的乡村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和马潮一起去县城,我又见到了战友徐传生。

    徐传生一直追到门外,他坚持要用自己的私车送我。

    “王社,天就要黑了,现在哪还有公交车呀,你等一等,我用车送你一下。”

    “不用了,这一次我是带专车来的。”

    “你有专车?一个大队书记,怎么可能会有专车呀。”徐传生有些不信。

    “真的?”王社笑了笑,“嗯,我王社啥时候说过假话呀。真是带车过来的。”

    “走吧,王书记,天快要黑了。”马潮发动了三轮车,他开始催促我,“天晚上,路上不好开,我这个破三轮,灯不好。”

    “走吧。”我上车,朝徐传生挥一下手,“改天去我村里温酒。”

    晚上,我坐着马潮的农用三轮车朝墟圩子奔去。

    “王社,要是不遇到你呀,俺这次到城里送完家具,一定会拉一车大粪便回家上地的。”马潮埋怨到,“你不管怎么说,也是一个大队干部吧,你看人家张书记,出门都是有车的。”

    “嗯,哪能和张富友比,是吧,人家根子粗,听说有好几个厂子呢。马潮,你刚才说到还要拉大粪?是的,用家肥上地,长出来的庄稼,那可是绿色食品。”

    “俺不懂啥子颜色,反正俺知道用那玩意上地种出来的菜,好吃着哩。”

    “马潮,听说你会唱戏,你唱一段吧。”

    “啥子,王书记,你说的啥子嘛。”

    “我说让你唱一段,这路上,就咱们俩,怪寂寞的。”

    “好,俺就给你唱一段。以前,俺一个人朝城里送完家具回来,都是一路上唱着回来的。王书记,你想听啥子嘛。”

    “你唱你上次唱的那一段吧。”

    “西门外放罢了三声炮,南阳关走出了七品的小将伍云召。小伍保随我上城谯”

    听着马潮南腔北调的唱声,我想起那一次坐了十几个小时火车去北京的事。那一天,赶到京城时已是下午四点多种。我和晓涵住在玉泉宾馆里,徜徉在玉泉宾馆下的街灯下,我很想点一支烟。休息了一天,我和晓涵便去了北京文化部下属的一家文化公司。

    老板叫老刀,他把我和晓涵带到地安门的一个胡同里,那里住着全国各地的40多个被称为诗人或作家的男男女女。屋子里的床铺有些肮脏,散发着一种霉味,我不明白堂堂的“京城文化艺术学校”怎么会是如此一个简陋的小院落。

    晓涵报名以后就走了,剩下我,几天来,我一直被这个叫老刀的人牵着鼻子走,先是缴2000元的报名费,又缴了1500元的住宿费,说是半个月的会,还要缴1500元的会务费,几天来一次会没有开,一个名人没见到,我带来的一万元已花去了一半。有一个来开会的年龄最大的是个陕北的老太太,一天到晚唱”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还有一个小姑娘时哭时笑,有时一个人会面壁野嚎一番。

    “今天开始上课,是一位著名的诗人老先生,他是诗坛老前辈,常去东南亚讲学,是我国新诗派的开山鼻祖。这一次上课后,还有一些著名的歌唱家c艺术家c作家c诗人和相声小品演员到会祝贺。”接着,老刀便说出一连串的人国都家喻户晓的人名子。

    “老刀,咱们这个学校是文化部下属的学校吗?”我问。

    “说什么呢。”老刀理一下自己纷披的头发说,“你叫王社是吧?王社,我们办公室的招牌你也看了,我和副总理的合影还能有假?这一次颁奖大会后我们就选编名人大辞典,副总理还要亲自题词呢。王社,你填写的创作简历我看了,不错,你是个人才,我们学校是很需要你这样的人才的。你和来的一些人还是不一样的,他们只是想成为电影演员和歌唱演员,你呢,是完全可以成为培养他们这样的人的。王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