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4章 八角佛塔(第1/2页)  非剑非仙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长安不缺佛寺,这与大唐百姓信佛有关,其中以东城郊天龙寺和南城无相寺和皇城中央映月湖边的大召寺最为被天下百姓所熟知道,而大召寺更是被大唐皇室封为国寺。

    大召寺历届主持每年都会随大唐天子去落水边的星月坪祈福,可见大召寺在大唐百姓心中的超然地位非同一般。八方秘境的佛门圣地把大召寺后院设为在人间意志地表达,所有无论从前院和后院的种种身份,都不难看出大召石对于大唐的重要位置。

    皇宫旁的映月湖听说更是太宗建皇城时特与赐给大寺讲解佛法和辩经问佛的特俗场地,映月湖介意皇宫左边,皇宫和大召寺隔湖相望。而佛莲形状的映月湖更是风景优美,湖岸种满了三丈高的绿柳,湖中碧绿的荷叶围绕着湖心青白砖石铺成的莲花广场,如同给圣洁的莲花染上一层碧绿的生命气息,万千荷叶当中怒盛的粉白莲花更是星罗棋布,四座石桥穿过层层叠叠的荷叶通向湖心莲花广场,宛如虔诚的信徒匍匐湖中。

    这番景象,尤其在池夏的八月更是壮观,接天莲叶,映日荷花,也不过如此。

    掠过映月湖,便来到庄严肃穆的大召寺。红黄色调相互依托,角檐斜飞,其中更有近七八丈高的银杏树冲破寺庙的庄严拔地而起,树荫所及一片阴凉。

    走至寺院门口阶梯,皇帝御赐的烫金牌匾映入眼帘,‘大召寺’三个大字更是金碧辉煌。随着络绎不绝的香客塌门而入,墙壁上十八罗汉下栩栩如生,双眼更是炯炯有神,盯得久了放佛下一刻就将飞身出墙。前院中央硕一方硕大得焚香炉摆在中央,不是还有信徒上前插香作揖,而旁边面带微笑双手合十得两个小僧忙不迭的清理着炉中燃尽的香火,以便后来的香客有位置插香拜佛。大雄宝殿,观音道场,文殊菩萨道场,等等佛家人物皆在院中等待着千千万万的信徒不远万里朝拜。

    这样人潮拥挤的日子年复年,日复日从未停歇,遇见初一十五逢年过节更为热闹。穿过前缘喧闹的信徒,后院就要清静许多。

    空闲的院子比前院虽小了一倍,但院中很少有前园的僧人进来,园中种满了翠竹和绿植,而一座八角檐楼的木制阁楼在绿植间耸立。八角佛楼不高,仅仅八层之数。高度不过和前院的高达银杏一般。阁楼是佛塔模样,只是那佛塔材质皆是木制,看上去有些陈旧的木头让这座八角阁楼更具有历史的沧桑感。虽然和前院金碧辉煌的样子比起来甚为寒酸,但是却胜在古朴。

    楼下一白衣和尚在炽热的阳光中打着一套佛家拳法,虽然他的动作轻缓,但隐隐约约可见一层淡淡的佛光缠绕着他的周身。和尚的白衣不过盏茶时间便被汗水侵湿,汗水滴落在地不过瞬息便被炽热地阳光烤干。

    而另一边一个憨厚少年在绿茵处做着最基础的扩展运动,虽然已经汗水满脸,但避免了阳光直射,相比烈日下的和尚舒适度来说肯定好很多。

    短发的云轲沿着映月湖跑步归来,从后院门进来后见二人大汗淋漓,虽然好奇和尚的自虐行为,但是饥肠辘辘的他冲了一个冷水澡后,跑到不远处独立于前院的厨房里忙碌起来。

    瘦小的云轲在厨房里忙率起来,他一样在做关于吃和打架有关的事时都很专注,这来源于他对生存的基本渴望。用他的话来说“活着的每一天都应该吃的舒心,活着自在。”他从小就生在穷苦的家庭,对于烧菜做饭更是喜欢,这原之他的母亲从小对他的教育,从他八岁起便和姐姐独自生活,父母远走,生活便成了姐弟唯一的大事。久而久之,他练就了一手好菜。直到他离开小镇到县城读书。而后来这个世界后,又开始了自己做菜烧饭的生活,他从未厌倦,因为活着就要像尊敬父母一样去对待食物。

    随着一阵菜香传出,院中的两人才停止锻炼洗漱换衣。二人更是急急忙忙的冲进厨房,因为二人在白云城吃过云轲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