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3 章(第2/4页)  王国维传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学习经商的坎坷经历,使这个在乱世时没能接受过几年私塾学堂正规教育的孤儿王乃誉,由于经受太多的世态炎凉而过早地精明成熟起来。而正是这种精明与成熟,使王乃誉在太平天国之乱平息后回到家乡不久,不仅娶妻生女组成了家庭,而且还得到了一位时任江苏省溧阳县县令亲戚的垂青,从而踏上历时近20年的幕僚生涯。当然,也正是因为王乃誉有过近20年幕僚经历的缘故,他得以游历苏浙等地诸多名胜古迹,也见识了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生世故。而王乃誉在近20年时间内历经多任县令幕僚而不败的内在原因,恐怕不只是他深谙人情世故之故,还在于他是一个勤勉好学之人。

    确实,王乃誉虽然没进过几年私塾学堂,但我们毫不怀疑他是一个懂得“知识改变命运”的人,更是一个善于自学而又能勤勉向他人学习的人。据说,王乃誉在辗转上海与海宁当学徒经商期间,每日以攻读钻研诗词歌赋与金石书画为乐,这就使他与一般帮工学徒有所不同,也因此比一般学徒更加机敏而大获老板的偏爱。当然,王乃誉的自学精神贯穿其一生,这从他后来流传于世的诗集、游记、画论及金石研究等诸多著述中,不难看出他一生的好学与极高悟xìng来,诸如《游目录》(10卷)、《画衍》、《古钱考》、《画粕》、《题画诗》、《可人》、《竹西卧游录》及《娱庐诗集》、《娱庐随笔》等等。试想,一个连小学都没有毕业之人一生竟然留下这许多著述,足见王乃誉勤勉好学及善于学习的xìng情与精神。

    对于父亲王乃誉自学成才的经历,王国维后来曾这样记述说:“(父亲王乃誉)遍游吴越间,得尽窥江南北诸大家之收藏,自宋、元、明、国朝诸家之书画,以至零金残石,苟有所闻,虽其主素不识者,必叩门造访,摩挲竟日以去,由是技益大进。年四十,归,遂不复出。惟一游金陵,一沿桐江,观富春山,登钓台,皆不数月而归。归后,日临帖数千字,间于素纸作画,躬养鱼种竹,以为常课。”王乃誉这种勤勉的自学精神和爱好广泛的兴趣,自然会对少年王国维产生极大的影响。特别是父亲王乃誉善于自学的悟xìng与精神,是王国维后来走上独学之路并大获成功最为真切的例证。

    不过,兴趣广泛并善于自学的王乃誉,虽然自学成才并创建了还算殷实的家业,但在教养长子王国维这件事上却显得有些刻板教条,或者说太过于严格苛刻了。也许是王乃誉在官场仕途中见识太丰富复杂,也许是他望子成龙的心思太切太甚,或者是因为他自视太高而对长子王国维也要求太过完美,反正自王乃誉居家“以课子自娱”后对王国维几无褒奖,有的只是严厉的苛责与批评。关于这一点,只要检索袁英光与刘寅生编著的《王国维年谱长编》,就不难发现父亲王乃誉“饬静儿”之语比比皆是。

    世人皆知,王国维初名王国桢,字静庵,又作静安,亦字伯隅,号礼堂,后来改名王国维,晚年以所居名为永观堂,而更号观堂或永观,也曾用“人间”为号。据陈鸿祥先生记述,“人间”之号是王国维早期填词、写词话及批注词曲时所用,直到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王国维自编《永观堂海内外杂文》时开始,才将“人间”之号弃之不用,而以“观堂”蜚声海内外。中国古人这种有字有号甚至有多个字号的起名方式,在大大增加历史工作者工作量的同时,也增加了考据家们的素材和兴趣。

    王乃誉虽然在学业上多次申饬儿子王国维,但父子两人的关系并非形同水火,许多个夜晚父子俩人促膝谈心,特别是父亲王乃誉将自己多年在官场与社会所历练的经验,一一教导传授给儿子王国维,以望王国维能担当起家中长子的重任。可惜的是,我们至今也不曾见识过王国维在人际jiāo往中有过什么俗套的精明之举,他以“老实如火腿般”的品格与醇厚精深的学养,赢得了当世诸多学人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