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9 章(第1/4页)  细节决定成败2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志当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设想已实现,但是他老人家的意思并不是让另一部分人穷下去。人的能力、智力、胆略都是有一定差距的,那些凭着官商勾结致富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创业者都是凭着自己的辛劳、汗水和努力工作而致富的。我们社会应给创业者们更多的尊重,以更宽容的心态来对待他们。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著名管理专家王育琨先生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说得很精辟:“一个开杂货铺的小老板,能够解决两个人的就业问题,能够给邻里的生活带来便利,就功德无量。一个创建了商业帝国的人,他解决了几万人的就业并为民众创造福利,对他们苛求太甚,很欠妥当。”

    有一次,我去新华联集团讲“精细化管理”的课程,傅军董事长就说:“如果只是为了积累个人财富,我早就不干了。”我想:他之所以每天辛辛苦苦工作十几个小时,这后边支撑他的是一种事业心和一份社会责任感。

    傅军的话代表了很多企业家的心声。在中央电视台2007年1月20日晚“2006CCTV中国年度经济人物”颁奖典礼上,我听到提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责任”。当我们在强调企业家应尽更多的社会责任时,我们的社会也应更加关心他们,以更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们。

    这里我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各级政府部门为企业提供更为宽松的环境。

    政府部门作为社会管理者有责任和能力为企业提供更为细致的服务,并把具体措施落实到位。政府部门为鼓励民营经济发展、鼓励下岗职工创业、鼓励大学生自行创业解决就业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花了很大心血,但是是否落实到位了呢?

    2005年2月25日,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俗称《非公36条》),这个文件是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第一个系统支持各级私营企业的一个文件,令创业者们倍感鼓舞。

    值得各级管理部门关注的是:

    《非公36条》公布一年以后,全国工商联做了一次调查,调查显示:民企对中国非公经济发展前景信心指数较2005年下降了36%,“非常有信心”的比重降低了近35%。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非公36条》本应是为民营企业创造平等的市场准入条件和更自由的商业环境,但是有多少落实到位了呢?又有多少条制定出了相关的实施细则呢?

    在与民营企业的接触中,发现民营企业发展有大量困惑的问题,但是他们谈得最多的两点是:税务负担过重;过多的政府管制。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张维迎教授(是我非常敬重的一位经济学家,因为他敢讲真话。我在外面讲课时,也总是申明自己的一个观点“宁讲错话,不讲假话”)2006年的两篇文章很值得一读,一篇是《理xìng思考中国改革》,另一篇是《让商业活动更自由》,这里引用他的一段话:“如果我们的政策法规能给商业活动更多的自由,哪怕是达到中等偏上的水平,更多的人将会从事创业和创新活动,我们的经济增长将更具可持续xìng,更多的人将找到工作机会和收入来源,我们的政府会更廉洁,我们的社会将更和谐!”

    第二,媒体与企业更为良xìng地互动。

    对中国企业而言,有“成也媒体,败也媒体”之称。现代社会资讯如此发达,企业的一件事一经报道就可能会被无限放大,所以希望传媒界人士能深入一线,关心企业深层次的问题,为企业家减压,报道企业真实的问题,而不要盲目的只追踪热点问题。

    第三,提倡阳光心态,培育市场良xìng竞争的环境,不可以让“仇富”的心理蔓延。

    市场竞争要公平、合理,形成良xìng循环,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