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8章 社团的猫腻(第1/2页)  底色沉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和张兴强同期加入校乐队的一共是三位长号手,另外两位待了个把月,觉得没趣然后离开了。张斌老师主修的是声乐,较擅长的乐器是钢琴,也会拉提琴,不过对于管乐,他也只是知道起码的常识。张兴强记得,除了第一天张斌老师教了他降b调的把位之外,剩下的就靠他自己去琢磨。半年内,张兴强基本能够吹奏几个常用大调的音阶:dcfcg和降ec降b,也开始和其他的队员真正的排练。他原本打算也学学提琴,可当他把肖磊的小提琴借去玩了两天之后,终于发现自己的天赋有限。肖磊对音乐很着迷,除了是乐队的第一小提琴手,还在自学钢琴。他非常珍惜每周一次的练琴机会,平时总会看见他一个人在床前的桌子上练指法,那是他根据钢琴键盘自己画的纸键盘。虽然是工科用的图纸用纸,基本上两三天就得换一张,然后他又去磨系里认识的老师领取旧图纸。老师也知道他在“不务正业”,也就默认了他的“贪婪”。张兴强也很想像肖磊那样,奔着自己的喜好去拼搏一回,可他既没有找到自己真正的喜好,也没下定决心去认真做一件惊天动地的事。

    为了打发剩余的精力,张兴强加入了系里办的期刊社,同时加入了记者团。实际上,那是班里的同学走私给他揽的活。凭着老乡的关系,已经混进了学生会的陕西妹子周静推荐他进入了学生会外围,也可称作是系学生会。

    张兴强负责主办期刊,得了个副主编的头衔,周静自然是主编,干活的事基本都是张兴强和其他成员。他们不光负责审稿c排版,由于当时没有廉价说完复印机,只能通过油印,因而,张兴强他们还要刻蜡纸,然后印刷处带有浓浓墨味和汽油味的期刊。他们几个经常调侃说自己在印刷抗战宣传单。大概这油印机和抗战当年的区别不大。

    作为记者团的首席记者,张兴强和二十多位同学分别取采访了附近的大中院校,他和一位黄性女生去了华东理工大学,并就当时热门的话题“通货膨胀”采访了学院书记。书记倒是热情地接待了他们,但对于敏感话题,总是三缄其口,毕竟86年刚发生了一次大学生学潮,只是不如89年的波及面大。自信满满的张兴强和那位黄记者感觉良好,似乎能够让高高在上的学院领导回答不出尖锐的问题,足以彰显他们的能耐。于是回去后,两人合作,洋洋洒洒地写了三千多字的稿件,登在那份系里的期刊的头版。倒也引起了局部的轰动,不过很快大家也就忘了。

    干活的成就了不干活的人,这大概也算是社团的不传之秘吧。尽管张兴强很认真地办了周静交代的人物,但不久之后她升任学生会副主席,而张兴强还在继续被劳役着。张兴强感到心灰意冷,并非他想混个一官半职,只是心里很不是味。虽然他早就做好了舍己利人的心理准备,但官僚和腐败竟然在学生会与外面的社会不无二致,这让他很是难过。象牙塔在记忆中高尚而辉煌的模样,早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阴暗c晦涩和失望。

    就在张兴强即将毕业的89年初,各种反动言论在各大院校流传,早就销声匿迹的“大字报”悄然贴在学院的公告栏。这天,当张兴强在看一张新贴的“大字报”时,站在他旁边的一位中年人,不知是一位教授还是学院领导,也许是他感觉到了张兴强眼里的那份漠然,竟然和他聊了几句。张兴强很想和他深层探讨下当时的社会乱象,可那位老师很是谨慎,只是在临走前给了张兴强一句暗示:“小伙子,用心去观察,而不是双眼。你想想是那些人最活跃,基本就明白运动的走向和意义。”

    后来的一切,证明了那位老师的高瞻远瞩,因为令张兴强始料未及的是,在那场运动中,叫得最欢的,基本都是平时的学渣,或者是那些来大学混文凭的人们。虽然张兴强迫于形势,也参加了所谓的游行声援,可他心里只有酸楚,为来百姓不明就里而跟风的悲哀。他又能做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