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章 教育与艺术(中)(第1/3页)  猎人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教育艺术家的作用,不在于无可争辩地解决人们提出的所有问题,而在于通过艺术的强烈感染,促使人们在永无穷尽的艺术形式中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事业。一个伟大的雕像之所以壮美,是因为雕塑家削掉了那些不壮美的部分。一个教育艺术家,要想培养完美的人,是要帮人们学会削掉那些不完美的部分。

    教育艺术家,是心灵的建筑师。他的价值在于告诉人们:“命运的建筑师不是他人,而是自己。”

    有作为的人,要善于选择自己的“水泥”与“钢材”去建筑命运的大厦。

    教育艺术家,心中有爱的火种,才能燃起美和爱的火焰。

    画家的创作用色彩,音乐家的创作用音符。

    教育艺术家的创作是用灵魂,用眼来传神,用心来叙述。

    一个教育艺术家不仅要善于艺术表达,而且要善于艺术的思考。不仅要会传授古人留传下的知识,而且要学会艺术的再造。

    教育艺术家,为人要正,育人需曲。

    为人,厉鬼不能夺其正,利剑不能折其刚。

    育人,委曲婉转,诚挚耐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教育者之于教育对象,应如阳光、空气、雨露……是给予,无私的给予,而非索取。

    一个好的教育艺术家,要放得开,收得拢;要洒脱而不浮滑,灵动但见率直;要含蓄不要太直、太露。

    一个有创造性的教育艺术家,对书本知识是要学习和继承的。但是,不能人云亦云,不能亦步亦趋,要批判地继承才能创新。

    郑板桥说:“十分学七要抛三,各有灵苗各自探。”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生吞活剥、囫囵吞枣地学习,必然导致食古不化。

    灵感,不是神灵与感应。

    灵感的产生,如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教育艺术,特别需要灵感。灵感,也是“顿悟”。

    灵感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迸发,而是长期实践与思考孕育的儿女。“灵感是这样一位客人,他不爱拜访懒惰者。”

    “灵感无非是对艰苦劳动的奖赏。”

    灵感,不是神赐,也不是凭空而来。

    灵感,是实践与思考的结果。

    灵感,往往是经验丰富冥思苦想之后出现的一种“顿悟”。

    这种在不经意的情况下突然萌生的“顿悟”,是人们在创作阶段出现的一种最富创造性的心态教育艺术是教育与艺术的结合而产生的儿女。它既不是给教育戴上艺术的桂冠,也不是给艺术穿上教育的皮靴,它是教育与艺术有机的结合。

    教育艺术,是一种艺术的综合体,它不是某一部分单一的闪光,而是内容与形式、思想与技艺多方面的集结。

    教育艺术是教育家心灵深处闪烁的智慧和光彩。

    教育艺术活动是一项教育家高层次的智力活动。

    教育艺术,是教育的飞跃。

    教育艺术工作者,借助自己的灵魂与智慧、学识,借助各种艺术手段促进受教育者的学习积极性,使之感到一种愉悦,在熏陶渐染中使受教育者认识人生,使人的精神更为丰富,道德情操更为高尚,美感意识更为强烈。总之,在施教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一个教育艺术的审美情境。

    教育艺术,既然归属艺术之中,它就和其他艺术一样,是教育艺术家的心灵和万事万物的有机结合,是契合,是默契……是彼此的共鸣,是双方的共舞共振。

    教育同其他艺术一样,从历史的泥泞中走过来,跨入一个绚丽多姿却又光怪陆离的天地。

    它有潮峰澎湃的激越,也有彼此浪落的沉寂。

    成功中伴着困惑,创新中又有固守。

    冲击、飞奔,海天相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