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二章 战局分析(第2/3页)  无限之遨游岁月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500骑兵突入下加上异军突入的5000名骑兵夹击中,故关终于陷落了。

    而长方形上边的百里石城一线,如果放在赵军手里,就算其他方向被完全包围都可以顺利逃脱,可一旦陷落,却堵死了自己人逃脱的路线,直接封死了几十万大军的退路。

    百里石防线的险峻超出了赵军的想象,也超出了赵括的想象。

    赵军全力突围,想要逃走,可无论如何也无法打破这道曾经自己占领过的防线,而秦兵紧追不舍,时时逼迫,两面夹击更是让他们苦不堪言。

    加上秦军在小东仓河谷的进军,使得他们放弃了对方向的突破,转而努力像大粮山方向金军,为取得粮食而战。

    当然,赵国也曾尝试发兵运量过来支援,可秦王也没有坐视不管,亲自下令河内郡所有15岁以上男子前去支援,哪怕是一群杂兵,也足以抵挡得住赵国的援兵。

    这样一来,在长方形上方一线被封死之后,右边又多出穿插进的秦国骑兵,左边空仓岭防线更是无法突入,所以,被围困中的赵军除了与秦军厮杀外,只能也唯有去夺取粮食这一条生路。

    剩下的自然是收关,双方比拼的是收割人命的速度,除此之外,还有就是粮草。

    要么战死,要么饿死。

    果然,没了粮草的赵军在坚持了46天后,再也坚持不下,只能投降。

    战役到此为止。

    可以说,这次用兵无论在战局的把握上,还是对战术的执行上,秦军都达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步。

    当然,这里也亏了是我们的赵大统帅,要不是他,换了廉颇,秦军恐怕只能苦苦相持,最后引恨而归。

    纵观此战,梁木感慨良多。

    赵军的失败其实与赵国上下心不齐有很大的原因,究其根本,还在于其改革的不彻底。

    孟子有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行军打仗,依存的是天时地利人和,天时为下,地利为中,人和为上,失了人和,才有了今日赵军败亡。

    他长吸了一口气,捋了捋思路,有了一些想法。

    其实想要活,与上次三国赤壁之战时一般,可以采用相同的办法,只是赵括人身人太多,李代桃僵是不成了,但要想在他身边待着也不算太难。

    现在他最想要的是什么?是进攻,而进攻的目的是为了攻城略地,只要满足他的需要不就可以了。

    他想了一会,脑中有了主意,准备好东西后,走向了军中大帐。

    然而还没等他走多久,就听到了大帐中传出赵括极为自信的话语。

    “敌人兵力分散在十处,我军兵力集中到一处,这样我们就能集中优势兵力攻击敌人,造成我众敌寡的有利态势,那未同我军当面作战的敌人就有限了。”

    此时的赵括,心中又得意又有点不满意,将兵书反扣在桌上,在众将面前边踱步边讲解。

    的确,他确实有这么个习惯,而且是在掌控赵军的前提下才暴露了自己的本性。

    赵括刚来赵军大营时做了什么呢?

    他达到军营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廉颇用兵战策全部改变,把大小军垒合并成大营。

    廉颇原军中的旧将不同意这样做,因为数十万兵马大集中扎寨容易被敌军分兵合围,所以他们竭力阻止,结果和赵括的手下在兵营里吵吵嚷嚷地厮打起来。

    作为一个年纪轻轻就担当担任的将二代,赵括很反感有人敢不听自己的命令。

    有道是山无二虎,军无二帅,想要掌控如此数量的大军,他必须狠。

    一不做二不休,当即下令把不同意见的旧将通通杀掉,让自己的心腹担任。

    这一下,军权全部集中在了自己手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