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章康熙皇帝尊孔崇尚儒家(第1/3页)  康熙康熙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早在1969年(康熙八年)四月十五日,在擒拿鳌拜一个月后,康熙就决定去太学的孔庙祭祀孔子。那时候,康熙才十四岁,但他努力树立正确的为政理念,积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即使是汉官的意见,也要一样听取。

    这次去祭祀孔子,就是采取汉官的建议,为大清国赢得实行仁政的美誉。

    他恳切地对大臣们说:“朕明白孔子在汉族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他是百代帝王的老师。朕应该执学生礼仪,不,应该执三跪九叩的臣礼去拜见!”

    大臣们听见了,都很惊讶,都以为康熙皇帝在临时热血沸腾,因为那是康熙还是个才十四岁的孩童。

    熊赐履那时候已经是内大臣,他提醒康熙皇帝:“皇上尊孔合乎历史规矩,但是应考虑尊孔是否行大礼,据奴才所知,历代帝王朝孔,没有执臣子礼的。”

    康熙站起身来,对熊赐履说:“这是为了大清国的江山社稷嘛。朕不在乎,孟子不是说‘国家为重君为轻’嘛。”熊赐履听得出,康熙的主意已定。

    第二天,康熙领着百官来到太学,面对孔子的牌位,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整个祭拜活动隆重c严肃c庄严,把大清朝实行仁政,孝道的强烈信号,往全国传播,树立了整个国家的形象。

    祭拜之后,康熙皇帝又到彝伦堂,听司业讲《易经》《书经》等儒家经典。

    自始至终,康熙皇帝的态度十分虔诚,听得十分专注。表现了对儒家的重视。

    听讲后,康熙对百官说:“我们满人统治天下,已经受到某些人的抵制。我们只有尊孔崇儒,爱民如子,才有希望消除满汉之间的鸿沟。孔子讲得很明白,‘君子能够修身治国,可不一定受天下人的欢迎。而不再修道方面去努力,只希望得到世人的欢迎,这是不对的。”

    康熙皇帝的这一举动,尤其改变了某些国人对大清国只崇尚武力c野蛮c不重教的看法,

    使某些顽固的反清分子减小了对大清国的敌视态度。

    康熙十六年十月,康熙皇帝亲自写了《日讲四书解义序》,提高了儒家经典的影响。

    文中他热情地赞扬了孔孟之道:“先王之道,在于仁政。孔子是圣贤,正是这个理论的倡导者。”

    为此,他提出了正确的为政观念:“千百年年来,历代成功的的君王,都遵循孔子‘仁政’‘合于礼’的理论治理国家朕也是这样!只有把‘仁’的道统与政治统治联系起来,才能实现真正的统治,守业成功!”

    康熙尊孔祭孔庙获得很大的成功。在鳌拜平灭后,国家呈现了安定团结的局面。许多汉族人士看到了康熙以儒术治理国家的决心,认识了康熙是一个开明贤明的皇帝。这样一来,反清的倾向大为减少,取得康熙皇帝预期的目的。

    针对清初民众生活苦难的事实,康熙皇帝实行“仁政”推行“与民休息”的策略,得到了民众广泛的赞誉。

    康熙四年(1665年)山西省大旱。但是山西各级官员出于一己之力的考虑,没有上奏,使广大灾民苦不堪言。康熙了解这个情况后,下诏把山西省有关官员交礼部治罪。同时下诏令,免去该省积欠及本年赋税。

    康熙皇帝读书学习已成终生的良好习惯。

    1684年,康熙第一次南巡时,又一次到明陵祭奠。祭奠完毕后,过了一天,康熙乘御船返回。在御船上的空暇时间,康熙皇帝一直在读书。当御船停靠在燕子矶过夜停船时,康熙皇帝读书读到晚上三更时分。

    这时候,侍臣高士奇奏请道:“圣上身体过于操劳,应该稍稍节制休息。”

    康熙皇帝笑了笑,告诉高士奇:“朕从五岁开始读书,读诵常道夜半时分,乐此不疲。”

    高士奇惊奇康熙严谨的治学精神,暗中称康熙皇帝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