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八十三章 晋封越王(第1/2页)  北上伐清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当天夜里,侯玄演将要带着两个夫人前往苏州的消息在府上传开,整个侯府都忙碌起来。

    在书房内,一杯清茶还没冷的功夫,来来往往五拨人,此时留在书房的是内阁学士马士英。

    马士英被女儿一提醒,主动请侯玄演晋越王,此举正合侯玄演的心意。来自后世遍观史书的侯玄演,深知一个道理,功劳到了他这一步,若不称帝不光他自己晚年下场悲惨,就连自己的心腹、子嗣,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但是称帝也不是这么容易的,侯玄演并不想再次大开杀戒,希望用最温和的方式一步步登上那个位置。而且抛开所有的因素,就为了自己,也要努力一把。有机会登道:“崇祯十七年,满清入关,祸乱中原。先帝委任微臣为三军统帅,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今赖诸位同僚扶持,将士用命,北伐大计业已功成。今当策赏有功之士,追封战死英魂,以慰忠臣志士之心。”

    小皇帝自然只是个摆设,如今她还没有断奶,国家大事就算让她参与也是个吉祥物。

    殿中群臣自觉地把目光望向侯玄演,后者缓缓地从袖子中掏出一张绢帛,上面有早就写好了,昨夜又通宵删改的封赏名单。

    文武百官俱都竖起耳朵,聚精会神地听他宣读,大体的内容也没有出乎大家的预料。

    北伐成功,第一件大事当然是得封赏有功之人,否则如何服众。中下级武将的封赏早就已经完成,剩下的都是重头戏,朝野上下全都盯着侯玄演看。

    北伐军几个大将全部升为国公,李好贤为齐国公;阎应元封护国公;朱大典封卫国公;夏完淳年纪太小而且爵位在他爹之上也不好听,封为湘西侯,但是封他爹夏允彝为宁国公,将来承袭给他儿子。夏允彝虽无军功,但是在苏州调配辎重,是后勤保障,受封有些沾儿子的光不假,也算服众。锦江侯杨展攻取汉中,收复陕西,以军功晋封为蜀国公。

    堵胤锡封为九江侯;高一功为襄阳侯;湘西闹革命的彭柱泽为谭侯。

    除了朱大典继续率兵镇守福建,阎应元领命镇守北平,其他公侯皆回金陵。兵权下放,总归于朝廷,朝廷再任命总兵。所谓的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在宋朝时是军队疲软的原因,但是如今讲武堂的兴起,弥补了这一点。

    中下级军官的正规化,可以使主将的意志被更好地贯彻,不需要用人情来维系主将和下属的关系。

    召还在外武将,郑遵谦升为兵部尚书原兵部尚书姜建勋为三边总督出镇陕甘,龚自方连升四级为户部尚书,松江水师提督张名振入朝为工部尚书。

    郑遵谦、顾炎武所率浙兵回原籍归当地总兵节制,松江水师副提督姚一耀转正,统领大明如今最强水师。

    一番封赏调动之后,朝中大臣渐渐发现,战后越国公的权势不降反增...

    兵马归于地方之后,除了浙兵大量南归,造成钱肃乐、孙嘉绩手中兵权暴涨之外,其他的大将都归于朝廷。当初浙兵是几个营的主力,在浙江募兵数量太多了。这些被人称为羸弱的浙兵,终于在侯玄演的带领下,打出了江东子弟的血气。上一个带他们颠覆大家认知的,还是戚继光。要知道,在春秋时期,吴越健儿向来是被认为勇武的代名词。

    侯玄演宣读完毕后,大臣们还没从中回味过来,马士英出列说道:“金陵讲武堂二千人,齐名上书请封越国公为越王。”

    话音刚落,大殿之上一片哗然。

    异姓封王已经很久之前的事来,只有开国的功勋大将,才有这样的封号。

    侯玄演的功劳之大,权柄之盛,比之开国时候的功勋也不遑多让。将一个烂泥一样的南明,从内忧外患中重新救了回来。经历了这几年动乱的文武大臣,也不像以前的大明官员一样了,所以尽管大家都很惊讶,但是反对声几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