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二章训戒,法王(第1/2页)  聊斋之证仙途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城东,学政府邸。

    先前大放异彩,斗酒诗百篇的苏峻臊眉耷眼地站在庭中,听着上首司马学政的训戒。

    “酒醒了吗?”司马学政一脸的正色,将眉梢眼角的欣赏之意隐去,道:“酒醒了就听老夫唠叨几句罢。”

    苏峻闻言恭谨道:“弟子无状,还请老师责罚。”

    “你才气纵横,老夫为何要责罚你?”司马学政正色道:“你有才,更需戒骄戒躁,将之用在正道上,切不可恃才傲物。”

    “你我师徒一场,吾有一言赠之:劳谦虚己,则附之者众;骄慢倨傲,则去之者多。”

    苏峻心知司马学政是真心为自己好,当即感动道:“老师教诲,弟子铭记于心,垂青赐教之恩,弟子无以为报,唯有丹心一颗,时时记挂。”

    “为人师,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老夫何须你回报?”

    司马学政谆谆教诲道:“你若是真的有心,以后用心学业,拿一个解元或者会元回来,那便是对老夫最好的回报了。”

    司马学政都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苏峻也只能当场表下决心:保证以后在乡试和会试中好好发挥,拿个好成绩回报司马学政了。

    看到这一幕,场上的新晋生员不由看得眼热,各种羡慕嫉妒恨。

    如此谆谆教诲,可见司马学政对苏峻是真的当做衣钵传人,入室弟子来看待了。

    一州学政的入室弟子,这意味着什么,恐怕连傻子都能想的清楚。

    前途无量啊。

    不过经过苏峻先前技惊四座,才气纵横的“表演”,诸生对于苏峻的优厚待遇并没有什么嫉恨的心理,心服口服。

    可以预见的是:今日之后,苏峻“斗酒诗百篇”的事迹一定会成为一段士林佳话,在江州士林中广为传颂。

    而他们作为苏峻的同年,可以说也是与有荣焉,说出去脸上也有光彩。

    说不得,这些人还会主动替苏峻鼓吹,宣扬,添油加醋地让这段事迹变得更加传奇。

    然后不经意间点出自己与苏峻同年的关系,岂不是美滋滋?

    事实上,就在此时,一众生员尚在学政府,苏峻所作的诗篇已经开始在外界流传了。

    司马学政既然下定决心要替弟子扬名,当然不会半途而废,袖手旁观,眉眼通透的学政府管家早就去安排相关事宜了。

    当然啦,作为“斗酒诗百篇”事件中的另外一个主角:崔远,在经过此事之后将会如何声名狼藉,就已经不在所有人考虑的范围内了。

    虽然说崔远作为院试第三名,同样也是司马学政的门生,但是亲疏之分,远近之别,在崔远和苏峻之间如何抉择,司马学政用脚后跟都能想明白。

    再则说了,若无崔远的声名狼藉,如何彰显苏峻的才气风骨而不至于落下狂生之名?

    士林重才,更重德行。

    所以必须得有崔远的“丑陋嘴脸”,“小人心性”,“故意诘难”,方才能体现出苏峻同学的温恭谦逊,豁达大度嘛。

    苏峻同学虽然才华横溢,才高八斗,但是绝对不是四处显摆的浅薄之人,只能是在老师的“算计”和同年的盛情下,“勉为其难”地显露才情而已。

    至于后来一怒之下“斗酒诗百篇”,那必须是在崔远的百般诘难,挑逗下的意气之争。

    少年人嘛,难免会有飞扬跳脱,率性而为的时候,这也是无可厚非的真性情而已。

    正所谓:无巧不成书,无恶难显善。

    所有的传奇故事,必不可少的因素便是那些嘴脸可憎的反派人物,否则便难以流传甚广。

    正如诗仙李太白“斗酒诗百篇”的典故,为何可以流传千古?

    不正是因为高力士这个权宦的衬托,方才彰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