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9章 初到江南1(第1/2页)  山村布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9章初到江南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老人们说过:“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样的俗语,山村里的人们都很向往“苏杭”,甚至把那里比作天堂。

    所以从小我对“苏杭”就有一种向往,觉得那里应该很美好。“苏杭”讲的就是我国版图上的苏州,杭州,俗称江南。

    古往今来,各种诗词歌赋,散文小说,赞美江南的文章数不胜数,文字中的江南,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盛产美女。我第一次接触‘江南’这两个字,应该是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其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这首诗里主要是赞美江南的水,江花的红,春水的绿,透出的美都是那么引人入胜,流连忘返。

    学过了诗,我的脑海里出现了最初的江南印象,那里应该到处都是小桥流水,或者是碧绿碧绿的江河,或者是蓝如天际的大海。

    江南会有山坡吗?江南的人长什么样?会不会也跟我们布依族一样有自己的语言?

    学过了诗,我的脑海里冒出了这些问题,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到的语文课文更多,还看到过电视里的江南,对江南的印象有了新的解释。

    江南不光水美,风景更美,人也更美,因为如此,历史上多个朝代的君王都会在下江南时有艳遇,成就一段段或是凄美,或是美好的爱情传说。

    如此美丽的地方更是很多人的向往,二十世纪末,在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下,我们省的多数少数民族山寨都对外开放了。

    他们不再封闭自己的思想,通过电视接收了更多的新东西,他们不再甘心只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农民,尤其是70后,80后出生的年轻人。

    他们在已经外出打工的同龄人中接触了更多新鲜的事物,在电视机里看到了更多的新闻,因此他们的思想在慢慢的跟着时代走,接收外来的新事物,务农不再是山寨里唯一的生存方式了。

    他们愿意走出山寨,到外省去闯荡,谋发展,寻找更好的生存之道。最开始出去的多数往靠南边的沿海城市,后来慢慢有人往江浙一带,我二姐和三姐也是在那时候去的江浙。

    二姐是妈妈的第四个孩子,因为在女生里排行老二,所以我们叫她二姐。

    别人都说我长得像二姐,我们的面相都随了爸爸,曾经我拿着我二姐十二岁和我十二岁的照片给妈妈看,妈妈都没分出来我们两个。

    二姐属龙,是标准的70后,他们那代人出生后,经历的正是中国新旧经济体制翻天覆地的变化时期,人们也有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创造价值的机会。

    二姐小时候不像三姐那么调皮,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很小就懂得帮妈妈分担家务和农活,但是由于家里孩子多,爸妈又要忙着干农活,奶奶一个人带不过来这么多个孩子。

    因此在二姐十来岁的时候被送到外省的大伯家生活过一段时间,在那里,她感受过最寒冷的冬天,体验过大馒头就咸菜干的日子,这些经历让二姐形成了吃苦耐劳,坚强不屈的性格。

    在大伯家一直生活到初中的时候才回到我们镇上来上中学,中学毕业后跟着大姐去沿海城市进了几年的工厂,做过鞋子和衣服,干的都是辛苦活。

    每天要上十几个小时的班,但吃苦耐劳的二姐都坚持过来了,经历过辛苦的打工生活,二姐体会到了读书的好处,想再次回到学校复读,学习更多的知识,考取更好的学校。

    几年的辛苦劳作,再次上学的学费也攒够了,所以在三姐读到初三那年,二姐又回到镇上中学复读。

    幸运的是她和三姐分在了同一个班级里。姐妹两在学习上互帮互助,最后都考上了技术学校,圆了自己上学的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