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6章一起去修路(第1/2页)  山村布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6章一起去修路

    我刚记事的时候看过一部乡村题材的电视剧叫《金鸡沟的变迁》,里面讲的就是中国东北一个山村因为修路而发生巨大变化的故事。

    因为电视剧的背景农村和我生活的地方一样,甚至比我们的山寨还要封闭,所以即使过了很多年我还仍然记得这个电视剧。

    而我们的山寨也正经历着修路带来的变迁。那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国很多农村都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逐渐苏醒了,它们就像新生儿一样吸收着外来的知识与想法,也像正在学着走路的小孩童一样正要迈开自己的脚步走向外面的世界。

    而通向外界最重要的就是路,路就像是山村的两条结实的双腿,可以带着山村走得更远。

    路,在词典里的解释是,通行往来的地方,也有人把它比喻为经济发展的大动脉。

    所以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想要发展变化都离不开路,路,就像山村里的血管一样为山村输送着先进的文明,带来丰厚的物资。

    而国家为了更好的发展山村,让山村走出封闭与愚昧,与外界连通,在很多农村都实施了大开发的修路政策,我们的布依山寨也不例外。

    那时候,省城里,县城里,小镇上的墙面上见得最多的就是修路的宣传标语,“要致富,先修路,少生孩子,多种树”c“人民公路人民建,建设公路为人民”c“公路便利你我他,出钱修路靠大家”“兴修公路,国富民强”

    每条标语都道出了通路的好处,道出了通路给人们带来的便利,这些标语也确实激励着人们积极配合政府的修路政策。

    其实从我出生后,修路这件事在山寨里也是一直进行着的,在人们的观念里修桥补路是积福积德的好事,所以小时候还经常看到寨子边上的小河小沟上有人们新搭的桥,新修的路,有的人家还在桥的两头都挂了红布,焚了香火。

    这些都是那些为了生儿子的人家做的,因为布依山寨,苗寨里的人们始终认为行善积德会多子多福。

    当然除了寨子外面的山路,寨子里人们也会修自己山寨里的街道小路,从最开始的泥巴路变成了泥巴和石头镶嵌的石头小路,再后来就变成了宽敞平坦的水泥街道。

    而且也是那时候寨子里的人们从寨子后的水塘里修了一条水泥沟把塘里的水引到了寨子上的稻田里,到了干旱的时候各家各户分时间段向自己家的田里引水。

    这样倒也省去了因为争水吵架打架的麻烦。

    而本山寨通向临近山寨的乡村小路,也在人们的不断修整下变得宽敞平坦起来,但是走出山寨再远的路就没有人去修整了。

    因为走出山寨多数都是地势险要,崇山峻岭,要么就是趟水过河,山民自己没有资金也没有能力去修路。

    所以到我十几岁的时候,我们山寨通往集市的路依旧是崎岖不平的山路,甚至还有陡峭的悬崖,湍急的河流。

    当时我们省在外乡人眼里是“天无三日晴,人无三分银,地无三里平”的落后状况。

    全国人民对我们省的印象是气候不好,地里环境差,人也贫穷。这样的地方想要发展,想要致富,路显得更为重要。

    因为交通的不便,多数山寨都封闭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他们不出来,外面也很少有外人进去。

    因此,当时一年来一两回的担货郎成了山寨里的热宠。他们用扁担挑着一些针线,洗锅的竹刷把,铝制的大盆,一些孩子的塑料玩具,还有自己制作的麦芽糖和肉包子。

    在村寨的小路上边走边敲着手里的锣鼓,听到锣鼓声的村民都会争先恐后的聚拢来换取自己需要的东西,有时候用米换,有时候用药材换,当然也有用钱买的。

    我还曾用破凉鞋换过口哨,用大米换过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