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三章 送丧1(第1/2页)  山村布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祭文

    公元二零一三年八月七日,不孝女金花,谨以清酌时馐,致敬于显考正禄府君之灵前。吊之以文曰:呜呼,痛闻吾父,偶染肝病,不治身亡。嗟余不孝,未在身旁,号天泣血,泪洒灵前。深知吾父,毕世艰辛。勤耕苦种,全为家人。三十余栽,教书育人。处世有道,克己恭人,创家立业,俭朴忠信。至生吾辈,爱护如珍,四世同堂,五十余人。抚养教育,严格认真。呜呼,如斯人德,宜寿百旬。送走吾父,定省晨昏。胡天弃我,一别吾分。魂游冥府,百喊不闻。瞻望未及,音容莫亲。哭断肝肠,情何以伸。兹当祭奠,聊表孝心。化悲为俭,化痛为勤。先父九泉有灵,来尝来品,呜呼哀哉!尚飨!

    愚女泣奠

    提笔先祭奠我在天有灵的父亲,以表我的尊敬与怀念。如今父亲已经离开我们三年了,每每想起他的离去还是一如当初那样伤心。父亲是我最尊敬的人,也一直是我们的依靠。父亲对我们的爱是这世界上最珍贵,最无私的爱,他可以为了我们的温饱,每天都在辛苦的劳作,他可以为了我们的幸福,维护我们的尊严,饱受他人的侮辱和伤害,他可以为了我们的安全,只身犯险,他可以为了我们的成长,东奔西跑的去办事他就是我们的天,就是我们快乐成长的源泉。他对我们的尊尊教诲也是世间少有的,从小我家的旧木墙壁上就写着父亲编撰的一些人生格言“骄傲与失败挂钩,努力和成功牵手;助人与快乐相伴,害人和犯罪牵手。”还有一些不记得了,但都是父亲用通俗易懂的话把人生中的各种经验与教训写出来教育我们,这些人生格言就像一盏灯一样照亮了我们姊妹几个的人生路,这就是我们家的家风家训。

    父亲这一生过得艰辛不易,出生于解放前的父亲,家里兄弟姐妹共七人。大姑姑二姑姑是奶奶从别家带过来的,七个孩子中,只有爸爸和大伯两个男孩。小的时候爸爸就跟着奶奶和姑姑们到处奔波躲避土匪的骚扰和抢劫,为了躲避土匪,他们曾经睡过山洞和坟地,连家里吃的盐也要用火烟熏黑。遇上灾荒,只能用山野上的野菜和树皮充饥,而且还是饥一顿饱一顿的度日,因此父亲的个子不高,不是遗传,而是因为后天营养跟不上,但身体却很结实。虽然生活在艰苦的年代,好在爷爷是个开明的人,他遵从的是朱子的治家格言“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家里过得再艰苦,也把父亲和大伯送去读书,先是在村里的小学读,读完了小学,再送到镇上去读私塾,以至于后来父亲和大伯都有所成就,大伯做了铁路工人,父亲做了小学教师。而父亲对待自己的后代也遵从了爷爷的教诲:“孩子一定得读书。”长大后,为了更好的生活,爷爷带着一家人来到了现在的山寨,分到了地主家的一间小木房,在这里父亲遇到了母亲,并在大人的安排下,结下了婚约。但因为贫穷,父亲母亲没有像样的婚礼,几升苞米就算是聘礼,一块毛巾就算是红盖头了,连最基本的被褥和床单都没有,那年父亲十七岁,母亲十九岁。虽然是在艰苦中组建的家庭,但父亲c母亲却把这个家的日子过的红红火火,儿孙满堂。

    我和父亲相遇在他三十五岁那年,我是他和妈妈最小的孩子,俗话说的老来女,因此他的前半生我没有机会参与,只能听他讲给我听,而他的后半生我都参与并送走了他。他说他小时候要走上半天山路去求学,小学没了还到先生家去上私塾,虽然路途遥远,但学习总能给他带来乐趣。他喜欢书法,喜欢看历史故事,喜欢听广播。年轻的时候去过县里的三七工厂工作,还在镇上的中学里烧过锅炉,直到二十五岁才到村里的小学做老师,一做就做到了退休,整整教了三十五年的小孩子。

    印象里的父亲天天都是忙碌的,走路都是急匆匆的。每天早起,或是割草,或是犁田c犁土,干了几个小时农活后,匆匆赶回家吃完早饭就赶往学校教书去了。父亲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