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九二章 风似起(第1/2页)  极品农妃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快更新极品农妃最新章节!

    跟着郭鹏出来的文臣其实都是翰林院的,说白了,一是御用文人,帮着郭鹏粉饰太平用的;二是帮忙处理一些文字上的东西的高级文秘。这些日子,辛鲲用着这几位都觉得挺好用了,虽说没见过,但是这些人都是挺能干的。她吩咐什么下去,送回的那些文都是她所想的,她比郭鹏孤芳懂行多了。

    大家坐在外头的大堂里,等着皇上出来,这些日子,其实他们也很担心,局势他们就算看不出来,也感受到了不平常的气息。

    皇上留下就不走了,把才任命的守将还有两个副将一个军需官都给关了,这一切都表明,皇上此时是不愿回京的。那么,京城发生了什么事?让皇上宁可在这苦寒之地,也不愿回京?

    还有就是,从朝鲜边城回来的路上发生的事,也透着古怪,好好的为什么突然一早就急行军,竟然还有人刺驾?

    当然,最怪的是,他们把路遇刺客一事,写了通报送回京城,但是京城那边竟然一点反应也没有。从山海关到京城,八百里加急就七天。好吧,时间没到,不过,他们第一次为等京城的消息而坐立难安。不然,这些天也不会天天要见皇上了,知道今天皇上出来巡视了,便再次求见。

    辛鲲还是在外头的装束,她的脸上还是蒙了一半的脸。手上还有一方帕子,进来,刚坐下,她就是一阵剧烈的咳嗽。

    太监忙送上一个茶碗,大家都闻到了药香。

    “皇上……”虽说之前他们也听说皇上偶染风寒,所以这些日子一直闭门养病,他们以为是托辞,没想到是真的。

    “没事,皇上只是受了凉。无碍的!”蔡关和老魏跟着一块出来的,忙替辛鲲答了。

    很快,辛鲲不咳了,喝了海大夫熬的‘去湿茶’,说别看北方干燥,但是她在山中日久,身体湿气重,得拔湿建脾。她这几天觉得自己要喝吐了,对着大家摆了一下手,沙哑的声音,“没事、没事!”

    “皇上,请注意龙体!”一位忙站出来,小心的说道,他们都看到一双红红的眼睛,显然,这位不但受了寒,还没休息好。原本放下的心,又提起来。主要是他们刚刚终于收到一份从京城而来的消息。但是,这份消息还不如不收到。

    “各位有事快点禀报吧,今日皇上出去巡视,寒风入骨,海太医已经准备了药浴。”老魏粗声粗气的言道。

    “皇上,京城送来的邸报,仁王妃病了!”一位翰林站起双手捧着一份邸报。

    “邸报?”辛鲲沙哑的声音。

    《邸报》是什么?从汉代时便有,到了唐时,慢慢的就正规了。而到了宋代,就有了印刷品的邸报,到了明代,因为活字印刷的风行天下,邸报也就有了活字印刷版。当然,从宋代起,它的编辑由官方控制,稿件是进奏院将所要上报的内容编好、五天一次上报枢密院,到了明代没有进奏院了,而改为通政司。

    进奏院那是地方驻京办,那时的邸报是为了古代“驻京办”为自己地方每日摘抄的新闻传达回去。以让地方官不至于两眼一抹黑。进奏院在元时就被取消了,而到了明时,邸报收到通政司管辖。到了清时,就直接在东华门外设立了一个“抄写房”派专人抄奏折之类的。这个过程其实也就是从地方转向中央了。

    但是,邸报的大致流程不会变,编辑好了,经内阁审查后称为“定本“。办报的部门则以审查过的样本印行并作为标准传至各地。具有新闻性是《邸报》的重要特征,而它无报头、无定式、无期号,则与现代报纸大不相同。其内容有皇帝的起居、言行、上谕、朝旨、诏、法令等,有官吏的任命、升迁、黜废、奖惩等,有大臣和各地方官的奏折等,也有少量偶发的社会新闻轶事等。

    邸报的出现比西方第一份报纸出现早一千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