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4章 我就是要钱(第1/2页)  重生之末代大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刘建沉吟良久,这是一个很完美的计划,这也是刘建面对的第一件偏离历史的事情。

    魏忠贤是肯定会退缩的,历史上崇祯皇帝驱逐魏忠贤的时候,魏忠贤没有反抗,事实上减免税负这件事,崇祯也做了,但不同的是,刘建要这笔钱。

    后世对魏忠贤争议颇大,认为为魏忠贤不死,明朝不忘的观点很多,刘建也多少了解一点,但刘建的观点就是,有魏忠贤必忘,没魏忠贤亡的更快而已。魏忠贤最大的建树就是收钱,而且是不论任何人一视同仁的收钱。收钱收的多了,大明朝的日子就好过点。

    号称东林党的文人同魏忠贤的区别就是这些人都是有家人的,魏忠贤一人吃饱了全家不饿,文人还要养家,还要照顾亲戚,大多数文人都有功名在身不需要交税,但收的税重了,对他们影响也很大,比如茶税,收的税高了,茶叶涨价,这些文人家里做茶叶买卖的就要少挣钱。

    人都是为己的,东林党的人号称清流,杨涟左光斗这几个不收钱,但东林党不是只有杨涟这样的人,还有顾小家的人,这些人大力推动减税,因为这样可以捞的更多,这样的人左右朝政,还结成了全体,当然比魏忠贤祸害更大。

    这件事情是几个言官家中互相联合的,中间找了礼部的人,第一步是提出大赦,在大赦的同时接着提出减免税款,着重是魏忠贤在位时收的茶c盐c矿税。

    茶盐矿这三种税对江南的文人们举足轻重,都是大宗的买卖,跟他们的收入息息相关,由几个大家族掌控,依附于这几个大族的都是文官,魏忠贤在位每年要收几百万两,在明朝的税收中占了很大一块,取消了这一块,江南的士族凭空能多挣几百万两甚至更多,至于亏不亏大明,这些人还是没有想那么多。

    刘建了解不了这么多,但他知道,就是明朝的这些人一边嚷嚷着减税,一边让崇祯皇帝加税,减掉了江南富裕之地的税,加到了陕甘山西等穷地方的税,加着加着都混不下去了,所以民乱此起彼伏。最后便宜了李自成,打下了北京城。就是京城的这些官,被李自成敲打出了七千万两银子,有这笔钱,大明怎么可能亡呢?

    刘建看着下面的官员,一个个都在悄悄的挪动着位置,不是所有的人不知道或者装不知道大明缺钱,户部的这些人看着皇帝,位子都在前移,准备上奏反驳,因为他们知道大明要花多少,而且所有的户部官员都知道哪些来要钱的官员都是多么急迫,最紧要的是军饷,因为欠饷,各地兵乱不断,在把江南的几百万两免了,各地被欠饷的兵老爷们能把户部的人都剁喽。

    言官们是这次减税的主力,尤其是家乡在江南各地的几个言官,事成之后受益最大的就是他们,除了个别上进心比较大的御史,其他的干几年就该回家了,御史不上则下,得罪了皇上被撵回家的不在少数。但现在,只要这个事情办成,各地大商家给他们准备的大宅子,土地,奴仆都在家等着。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有钱了,卖命的不光是勇夫,还有文人。

    刘建不能轻易表态,说出去以后整个朝堂就会掐起来,而落败的只能是户部这一小撮人,跟言官骂仗,那就是自寻死路。当然明朝历史上也有不少内阁首辅敢面对言官开战,不过只是极少数人,比如权倾朝野的大猛人张居正,比如优秀言官出身的夏言,张居正可以干掉所有言官,夏言面对言官就是老江湖对着初出茅庐的雏,没有人可以干过张居正,也没有人可以骂过夏言,所以他们不怕言官,可如今户部这几个人,份量差了太多了。

    刘建终于说了一句:“大赦天下的事情,礼部操办,照旧例就好,至于茶税c盐税还有矿税这些,就不必了吧?大明也缺钱啊,当然有可能我还是想让万民修养生息,可现在辽东战事正紧,没银子可不行啊。”

    下面一个御史应声出列,拿着象笏向上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