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25(第1/3页)  蚯蚓洞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天,吃过简单的早餐,小团队的成员,赵鹏c贾元春c汪大道和乌里扬诺夫,又聚到汪大道的办公室,继续讨论a2项目。

    只经过了一夜时间,汪大道的办公室就已经彻底改变了模样。那张豪华的老板台已经被搬走了,换成了四张简单的电脑桌和几把同样简陋的靠背椅。电脑桌两两相对,整齐地摆在屋子中央。电脑桌上,放满了电脑c打印机c扫描仪c投影仪等办公设备。考究的真皮单人沙发和精致的红木茶几,也被换成了档次不高的布艺双人沙发。原本空空荡荡的墙边,摆上了几个装着密码锁的文件柜。一面墙上,还挂起了一个巨大投影屏幕。沿着墙边,布满了各种电源线c网线c数据线,它们被用不干胶简单地缠在一起,随意地扔在那里。本来略显空旷的办公室,此刻变得十分拥挤和凌乱,让置身其中的人们随时都能感受到一种紧张和忙碌的气氛。唯一没有改变的是厚重的落地窗帘依然挂在窗前,严严实实地遮挡住了窗外晴朗秋日的和煦阳光。

    小团队的成员似乎个个都有一种见怪不怪的本事,没有人对房间天翻地覆般的改变表现出一丝一毫的惊讶,仿佛这个房间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一般。他们各自随意找了个座位坐下,赵鹏清清嗓子,宣布开始开会了。

    607处已经把能找到的与宁致远有关的档案都调来了。赵鹏走到桌边,打开投影仪,转身指着屏幕上的各种档案材料,开始给大家介绍起了有关情况。

    按照档案中的记录,宁致远归国后,先是在物理研究院做了一段时间的文献翻译工作;后来,在文革中,宁致远受到冲击;60年代末期,正当运动处在的时候,宁致远被调动到大三线的一家军工企业——昆仑机械厂工作;在昆仑机械厂,宁致远参加了一个研制69b型水陆两栖装甲车的军工科研项目,这个项目的代号是“曙光一1969”;70年代中期,宁致远返回了物理研究院,在新材料攻关小组工作了一段时间;然后,宁致远开始从事天体物理学理论研究和相关教学工作;此后,直到病倒住院,宁致远再也没有离开物理研究院,工作也再没有变动。然而,宁致远相对简单的工作经历中有一段明显的缺失。70年代初的几年时间里,他的工作经历完全是一片空白,没有留下任何记录。

    “以上就是宁致远大致的工作经历。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吗?都谈谈自己的看法。”介绍完宁致远的简要工作经历,赵鹏停了下来,抬头望着小团队的三位成员,询问他们的看法。

    “宁老师是学理论物理的,为什么调他去兵工厂研制装甲车?对机械设计和制造,他完全是外行啊。”贾元春立即疑惑地问道。毫无疑问,这是宁致远工作简历中很明显的疑点之一。

    “这个可能与研制制造装甲车的材料有关吧,比如某种特种钢材。我们注意到,宁致远回到物理研究院以后,从事的就是新材料的研究。”赵鹏推测说。

    “那么,为什么不调他去冶炼厂或轧钢厂,或者什么材料加工厂?”贾元春提出的这个问题是很外行的,他并不了解武器装备所需的特种材料的生产加工过程。

    赵鹏笑了。他十分耐心地解释说,“那时的军工企业都是大而全的企业,制造武器装备的材料很多都是自己独立研发的。而且,即使现在,很多军工企业,甚至一些民用企业,也要自己研发一些本企业生产需要的特种材料。”

    赵鹏的解释是说得通的,贾元春不吭声了。虽然轻易说服了贾元春,但其实赵鹏对自己的说法也并不是十分信服。不错,宁致远可能是因为在昆仑机械厂从事了新材料的研究,所以回到物理研究院后继续做新材料研究。可是,这并不是调宁致远去研究特种材料的理由啊。况且,没有任何记录表明,宁致远在昆仑机械厂的工作是研究特种材料。

    “我认为,宁致远缺失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