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章 设奇谋九公激马武(第2/7页)  古公岭轶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能言善辩,我们还有些不大相信。今日一踏上古公岭的一亩三分地,才知果真是实。你们大家不要争论,让我俩来个公断:问话的问的巧妙,回答的答的妙巧。巧妙妙巧,实是古公岭的古风也!”二老说罢带笑飘然而去。二老是何方神圣,无从考究。此话一传开,岭东就成了巧妙村,岭西自然成为妙巧村。现代人虽说能讲古话的为数不多,但给人爱起绰号的习俗还是经辈传辈流传了下来,像巧妙村的“多九公”就是名人一个。

    多九公其人,本姓张,单名俊,字德胜,族中排行第九。村中辈份大,年岁相当的尊称为“老九”,年少的呼他“九爷”,大多数人就叫其“九公”。缘何有一“多”字呢,这里还得表说一番:

    他今年快奔六十,虽说腹中墨水不多,但记性好,性格开朗,爱说笑话,会讲古书,把一部《镜花缘》背的精熟,最喜爱多九公的为人。识得几种草药,懂得几个单方,掐穴艾灸拔火罐,样样皆通。岭上周围人家,谁要是有个头疼脑热求他医治,就会带上几味自采的草药,前去救治。病者不说麻烦,他便高兴;一说客套话,他就着恼。每治愈一个病人,回家时就像个凯旋而归的勇士,一出村口便把头往后一仰,自编自唱开了:“——适才间二贤相细讲一遍,不由我多某人细思心间。想天朝大邦国有此弊端,愧煞了唐老兄有志儿男。我这里提衣······”或者来一段“哎,愧煞人也!适才间在老儒书斋,却被两个乳臭未干的女娃给难倒,害的人出了一身大汗。细想起来,好不把人笑煞——虽然挨了黑女骂,垂头丧气赶回家。见人不敢抬头看,不学无术好凄惨。腰酸腿软难举步,暗恨黑女好才华······”——诸如此类,他能从开头编到结尾,只不过唱腔还是秦腔老调,唱词即兴而发,朗朗上口,诸位要是不信,我一直你说到让你昏昏欲睡为止。总之,那都是他中年时代的杰作,现在由于年老力衰,不爱张嘴,极少听到他的表演。总而言之,众人皆知其脾性,都拿他当自家人看待,人缘特好,威信极高。

    哟!看我又扯上了闲话。就此打住,只好再来一个“言归正传”。由于这个原因,周围人家没有一个对他不尊重的,就连打架吵嘴最凶的,只要他往当中一站,连说带笑的几句话一出口,天大的事情都会平息。街坊邻里有了难处,如告借油盐米面等等,只要一张口,保准是老鹰抓小鸡——手到擒来。有人把他比作性格豪爽c为人诙谐c急公好义的多九公,久而久之,竟成为他的大号,在古公岭方圆五十里地界,一提起“多九公”的名号,真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几年前,多九公的儿子从部队转业到县委给领导开小车,找了个城里对象,结婚后把家安到城里,变成令人羡慕的城里人。按古公岭的说法就叫作“祖有德而后名”,也是多九公平素爱做好事的福报。儿子把老两口接到城里去享“老年福”,没住多长时间就背着儿子回了老家。是儿媳妇不孝顺吗?不是的。儿媳妇温柔贤惠,通情达理,对待老人就跟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嘘寒问暖,知热知冷,啥活都不要他们干,过得可谓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神仙日子。那是什么原因呢?好事者细一打听,才知此中原委:老两口都是靠双手吃饭的人,焉能闲得住!没事儿干便闷得慌,城里人本就没事做,一点家务活又被儿媳妇瞅空儿干了,还有啥事要他们去做?加之九公生性活跃,恁大的城市竟找不到一个与其“对光”的人,派个闲话也没处去;老伴又经不惯城市的喧嚣,这样的生活的确没有多大意思。老两口私下一嘀咕,还是守咱的两间土房,伺候三分自留地去吧!就搭个便车打道回府。——这真是“无福押受”吗?我看不然,此乃一个普通劳动者特有的本色。

    再说,岭上人因多九公进了城,就跟走失了自己的家人,着实难受,现在看他回来了,便要把他留住。众人便怂恿大队书记“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