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7 章(第2/4页)  性格企业家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2004年12月8日凌晨,在联想大厦三楼圆形会议室里,柳传志语重心长地对80多位高层管理人员叮嘱道。几个小时后,联想集团在北京五洲大酒店抛出bàozhàxìng新闻:用12.5亿美金收购IBM的PC业务。

    各种质疑随即汹涌而至。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近几年来联想的发展之所以裹步不前,关键是因为缺乏核心技术的支撑,这导致了它今天的这场“豪赌”!而经济学家左大培的《联想的路走错了》一文,在网络上更是广为流传。他用近2万字的篇幅企图论证:从最初的“技工贸”,到后来的“贸工技”,联想走上了一条“错误的路”……

    孰是孰非(14)

    离开联想快10年了,前总工倪光南在做什么?他是如何看待这一切的?

    “这次收购代价太高”

    为什么联想要进行这次“惊天并购”?倪光南认为“联想有这个需要,因为它这几年的发展停滞了。”

    他评价道:“这个代价太高了!IBM早就想把PC业务卖掉,因为它一直不挣钱,而且技术含量也不高。IBM找到了一个好买家,卖给其他人可能卖不了多少钱。IBM很聪明,在出卖PC业务之前,它把深圳的工厂给改组了,把利润和技术含量都比较高的服务器拿了出来,拿来和长城公司合作做,而且IBM绝对控股。”

    倪光南认为,自己在当年已经为联想找到了未来之路:“1994年左右,我们进入通讯领域时,品牌、资金和技术等各方面条件比华为优越多了。第二台程控jiāo换机卖出去后,就把开发费用赚回来了。但因为我下台了,联想就不支持了。”眼前这位文质彬彬的院士,至今仍心有不甘:“我一个人的下台倒罢了,但和我关系密切的一大批科技人员,也因受到压力纷纷离去。像程控jiāo换机、芯片等一些重要的科技项目终止了,‘技工贸’的方向改变了,不要技术了。”

    在中关村,一直流传着“三个企业家找到三个科学家,成就三个知名企业”的经典故事:柳传志找到倪光南,开发出了联想式汉卡,成就了联想公司;张玉峰找到王选,开发出了方正激光照排系统,成就了方正公司;万润南找到了王辑志,开发出了四通打字机,成就了四通公司。而在今天,倪光南和王辑志早已出局,王选在历经“逼宫事件”之后,也已经淡出了。中关村变成了商人街,已经没有科学家的位置了。

    但在当时,这种选择似乎无可避免。中科院的一位前领导,在谈到当年的“柳倪之争”时这样说到:“和倪光南同等水平的科学家,人数远远多于和柳传志同等水平的企业家。在二选一时,只能选柳传志。企业家在中国是稀缺资源。”

    有人痛心疾首,认为当年的这种“短视行为”,是中国高科技企业最终滑向代工厂商的根本原因。阿果在《不能失去联想》一文中为这些总工们大鸣不平:“联想过于神化了柳传志们的运作,而不公正地贬低了倪光南们的奉献”。他追问:“支持柳传志们昨天运作的,有倪光南们前天积淀下来的技术成果;支持柳传志们今天运作的,有倪光南们昨天到联想后重新开发出来的技术;支持杨元庆们明天运作的,又是什么呢?”

    但历史具有不可逆xìng。柳传志领导的联想就摆在大家眼前,我们却难以想象倪光南领导下的联想,到底会是怎样一番风景?

    “我看不清他的表情”

    看不到企业家倪光南,但我们能看到科学家倪光南。

    采访原定在翠宫饭店的大厅内,但为了了解倪光南现在的工作环境,提出改在他办公室里进行。

    见面时还是闹了点“误会”:比预定时间提前20分钟,倪光南就打来电话,说已经到了。待我们来到中科院计算所5楼的办公室时,却不见倪光南的踪影。一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